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文章天下事:我的成长之路
0.00     定价 ¥ 7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45172799
  • 作      者:
    李宏林
  • 出 版 社 :
    辽海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3-01
收藏
作者简介
  李宏林,辽宁日报社高级记者、终身记者。1953年至1955年在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学习;1985年出任全国新闻高级专业职务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曾任辽宁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报告文学学会会长、辽宁省政协三届政协委员。
  被选为辽宁省十佳记者、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获辽宁省首届十位名人成就奖。1997年***辽宁省委和辽宁省人民政府评为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从事新闻、文学写作70年,李宏林共创作电视剧20多部200余集。他的各种题材的新闻、文学、影视剧等作品多次获全国、东北三省和辽宁省各类评选大奖,作为中国电视艺术家,他先后赴日本、美国进行艺术交流访问。
  主要作品
  报告文学:《走向新岸》《黄金大盗》《追捕“二王”纪实》《人鬼之战》《沈阳慕马大案》《马家军风云》《师表》等;
  中篇小说集:《大海作证》;
  长篇小说:《面对诱惑》《非常城市》《人·鬼·人》,全部拍成长篇电视剧,由中央电视台等电视传媒播出;
  影视作品:由李宏林编剧的《新岸》《家风》《乔厂长上任》在全国优秀电视剧评选中连续三届获最佳编剧奖。出版《李宏林电视剧本集》,被中国广播电视大学选为文学系教材;创作两部电影故事片剧本《人鬼之战》《飞车世家》,均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影片,在全国公映。
展开
内容介绍
  《文章天下事:我的成长之路》以作者的个人经历为主线,讲述了其在伪满洲国、国民党统治时期及共产党政权下的成长历程。文中详细描述了作者在童年时期经历的饥饿、疾病、战争的恐惧,以及在文学讲习所的学习经历和与多位文学大师的交往。此外,作者还回顾了其在辽宁日报社的工作经历、创作生涯中的重要作品和采访经历,以及晚年对文学的思考与感悟。全书展现了作者在历史变迁中的成长轨迹及其对社会、文学的深刻理解。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我历经的三个历史时代
  在伪满洲国的童年
  查查我的三辈家史,是地地道道的劳动人民家庭。我的父亲生长在兴城海边,因父母双亡,由姑姑抚养他和他哥哥长大。哥儿俩都没念过书。伯父大父亲好几岁,不甘心在姑姑家白吃饭,便带着父亲逃到抚顺谋生。过了两年,兄弟俩各谋生活出路,分开了。父亲学手艺,能做洋铁活,002 后来开了个洋铁铺。母亲也是兴城人,小脚,走路先是后脚跟着地,然后身子左右晃一晃。每每看到母亲走路艰难的样子,我的心里都发酸发疼。父母善良,早年他们遇到一个弃婴,便收下抚养,就是我的大姐。一直把她抚养成人,嫁人成家,生了儿子。
  父母都不识字,但是他们非常重视子女的学习教育。二姐念到伪满的师范学校,当了一辈子教师。三姐也读到中学,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剧团的演员和导演。
  1935年,我出生于抚顺,正是日本军国主义扶持溥仪成立伪满州国时期。这是一个被日本人控制的傀儡政府。东北生产的大米、白面、大豆都只能供应给日本人,中国人是不准吃的。童年留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挨饿。尤其是日本军国主义者在1941年发动太平洋战争后,美国加入反日战争,日本人加紧了粮食封锁,我们家吃的主食就只有青皮土豆和倭瓜,吃得一家人总是跑肚拉稀。一天,我在街上看见有一个小摊卖大饼子,回来向妈妈说了,妈妈没言语。第二天黄昏的时候,我在院子里玩耍,妈妈喊我过去,我到她身边,妈妈从怀里掏出一个大饼子,我拿过大饼子咬一口,那个香啊,乐得我蹦蹦跳跳玩去了。第二天,姐姐找到我,申斥说:“你怎么那么馋,妈把她那件蓝大褂卖了给你买个大饼子。”我无言了。
  1943年夏天,抚顺发生了严重的虎烈拉(霍乱)大疫,无医无药,天天有人丧命。我大姐得了虎烈拉,熬了3天,就惨死于这传染病。我小时候是由大姐带大的,我第一次经受失去亲人的痛苦,忍不住一个劲儿哭泣。
  我怕黑天。那时美国航空队已经进入中国境内参战,经常派出飞机轰炸日本人在东北占领的地区。日本官方下令,路灯完全关闭,家家户户夜里不许透出一点儿灯光,不让美军飞机有轰炸目标。3年里,马路上漆黑一片,屋里的灯光也被遮掩得半明半暗。我出门怕鬼,在屋里怕炸,太阳一落我心里就哆嗦。
  我上了4年日本人管理的国民小学,每天有一项必修课目,就是向日本天皇遥拜。学习的主要课程是满语和日语。有些老师中毒太深,学习日本式的惩罚教育,我没少挨手板和竹鞭。
  生活过得饥寒交迫,但是一年里家中也有几天快乐的日子,这就是过年。
  大年三十夜里12点钟,老爹领着我们几个子女换上衣服,列队来到路口,对着一堵墙磕头,然后抓起地上的土用衣襟兜回家,这就表示把财神请回家了。
  ……
展开
目录
001 第一章 我历经的三个历史时代
002 在伪满洲国的童年
006 国民党的官成为接收大员
009 共产党夺取了政权
012 参与市文联的筹备工作
016 到工矿体验生活

023 第二章 在文学讲习所的日子里
024 走入“文学黄埔”
029 文学大师讲文学经典
033 关于《水浒传》的学习与讨论
038 曹禺和孙家秀的风采
042 诸多名家讲鲁迅
050 老所长丁玲的文艺观
058 两位青年诗人的“战事”
062 老舍先生的结业讲话

067 第三章 家乡的春风与秋雨
068 我的习作受到了批判
072 1956年春天的盛会
079 构思巧妙的《追老姚》

083 第四章 辽宁日报社来了个青年人
084 在文艺组初露头角
091 1957年的三件大事

097 第五章 总会有那一天
098 从种马场到农场
105 安波给我力量

119 第六章 我的第二个春天
120 春天的天空真明亮
126 与王岚的缘分
133 《辽宁日报》特邀记者
141 乍暖还寒时节

157 第七章 辽宁日报社是我的家
158 回家的温暖
163 从《走向新岸》到《新岸》
178 从《张莉的追求》到《家风》
191 写作电视剧的感悟

199 第八章 《追捕“二王”纪实》
200 案发,追捕
207 结案后的思考

213 第九章 对电视剧求新的探索
214 辞京官做高级记者
220 日本东京的研讨会
227 磕磕碰碰创新
236 从《清清辽河水》到《婚姻变奏曲》

249 第十章 由《师表》引起的联想
250 深入采访与文学表述
261 写作追求新深美
268 我从困惑中走出来——写作变奏曲

277 第十一章 几次特殊意义的采访
278 第一次采访——金淑美案
285 第二次采访——王起案
291 第三次采访——武金祥案

301 第十二章 一次采访的大反转
302 采访前的事迹介绍
306 第一次反转
314 反转的反转

329 第十三章 《人鬼之战》的台前幕后
330 罪恶累累四兄弟
340 一石激起千层浪

353 第十四章 从《大周末》到美国行
354 《大周末》的总策划
360 美国行所见所闻

369 第十五章 两部剧两个结果
370 一波三折的修改风波
379 我摸了“老虎屁股”

387 第十六章 公家乡的召唤
388 《支点》帮我圆了一个梦录
395 《非常城市》非常情

401 第十七章 我的老年生活
402 守望老伴儿
414 放不下手中这支笔
432 文学即人学

444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