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幻想底尽头:穆旦传( “穆旦年谱”编撰者历时二十余年心血之作,基于《穆旦评传》精心修订
0.00     定价 ¥ 12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32190461
  • 作      者:
    易彬
  • 出 版 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3-01
收藏
编辑推荐

★  文献为基,全景呈现。易彬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深耕穆旦研究二十余年,本书堪称“一部以文献丈量生命的传记”。从西南联大烽火中的诗性觉醒,到晚年译笔如刀的查良铮重生,作者依托近大量的原始书报刊文献,数百份书信、手稿与档案,在历史褶皱中还原真实血肉。当诗行与译稿在时代风浪中相互映照,一个知识分子的精神史跃然纸上。

★  “诗人穆旦”与“翻译家查良铮”在传记的叙述中交织成像。作者剖解《赞美》中的现代性震颤,也带读者潜入普希金译稿的字斟句酌现场。当“奥涅金诗节”与九叶诗派在纸页间交响,我们终于读懂那些被时代撕裂的翻译间隙,恰是诗人重构自我的隐秘诗行。

★  从南开校园到芝加哥大学,从野人山生死惨烈的战场到图书馆的寂寥孤灯,作者耐心拼合被遮蔽的生命图景。书中既有对《冬》的文本细读如显微镜观测,也有对各种文艺论争的历史透视。我们看见的不只是查良铮的一生,也看到了时代光束将知识分子的命运刻写为历史底片的过程。


展开
作者简介

易彬,湖南长沙人,文学博士,先后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曾任教于长沙理工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新诗、现代文学文献学、中外文学关系等方面的研究。

性好读诗,乐于文献搜集,出版“穆旦研究系列著作”“彭燕郊研究系列著作”以及《文献与问题:中国现代文学文献研究论衡》《记忆之书》等著作;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亦从事诗歌与自然随笔的写作,有诗集《通往丛林的路》。


展开
内容介绍

穆旦被视为中文现代诗歌第一人,一生留下的诗作仅不到160首;“他有一种灵魂上的痛苦,而这使他最普通的观念都得了一种深重和庄严”。他翻译的普希金、雪莱、拜伦、奥登等人的作品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本书借助翔实的文献,记述了诗人穆旦/翻译家查良铮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中激荡起伏的一 生。

像穆旦这样在不长的一生中留下可纪念的甚至值得自豪的足迹的诗人不会很多——学生时代徒步跨越湘、黔、滇三省,沿途随读随撕读完一部英汉辞典,最后到达昆明西南联大;25岁以中国远征军的身份参加滇缅前线的抗日战争,经历了严重的生死考验;1952年欣慰于新中国的成立,在获得美国学位之后毅然回归祖国——何况他还有足够的诗篇呈现着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对于祖国和民众的赤诚……他的诗歌创作所拥有的创造性,他至少在英文和俄文方面的精湛的修养和实力,作为诗人和翻译家,他都是来不及展示,或者说是不被许可展示的天才。彗星尚且燃烧,而后消失,穆旦不是,他是一颗始终被乌云遮蔽的星辰。我们只是从那浓云缝隙中偶露的光莹,便感受到了他旷远的辉煌。——谢冕

但是穆旦的真正的谜却是:他一方面最善于表达中国知识分子的受折磨而又折磨人的心情,另一方面他的最好的品质却全然是非中国的。在别的中国诗人是模糊而象羽毛样轻的地方,他确实,而且几乎是拍着桌子说话。在普遍的单薄之中,他的组织和联想的丰富有点近乎冒犯别人了。——王佐良


展开
精彩书摘

引言 沉默的诗人

一 有意的无意的沉默

穆旦是谁?

现今读者自然已不再陌生,他是一位诗人,本名查良铮,以“穆旦”名世,也有慕旦、莫扎等笔名,实存诗歌近160首,数量不算大,一册即可编定,实际跨度为1934—1948 年、1951 年、1957 年、1975—1976 年,相当多的年份为空白。同时,他又是一位操持俄语和英语的翻译家,以本名“查良铮”名世,也署穆旦、良铮、梁真等。早年所译较零散,1953 年从美国留学归来之后,有大量的译著出版,日后足可编成皇皇十大卷。诗歌和翻译之外,穆旦还存有一定量的散文、书信和日记,早年散文略成规模(多为近年来新发掘出来的),日记比较零散,书信原本是较多的,但失之于佚散或毁弃,如今,这些文字合起来也不过一册而已。

与同时代的重要作家相比,穆旦的自我阐释类文字明显较少。看起来原本是有的,1942 年参加中国远征军、1945 年底从西南地区出发的北归之途,都即时性地写下了长篇散文,合计有十数篇,但基本上也止于此。日记、书信可归入自传类文献,从最为通行的穆旦作品集《穆旦诗文集》所录来看,日记自1959 年1月1日始,所记断断续续,一半是思想总结式的写法,其中摘抄了不少领袖或社论的观点,一半纯粹是流水账式的记载,看不到内心(尽管也可以认为,记什么本身就是一种倾向)。而从相关信息来看,新中国成立前的穆旦与友人的通信数量并不少,但可能仅存3封,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书信,存留下来多半是最后几年的。而且,仅在极少数情况下,来信才得以保存,如萧珊、巴金的来信,这使得我们在理解穆旦时缺少了一种更为丰富可感的交流语境。

即便有了这些残存的日记、书信,穆旦的若干具有重要转折意味的阶段,比如,1943—1945 年间的大西南生活时期,1946—1947 年间的《新报》时期,1949—1952 年间的留学经历,1954—1955 间接连发生的外文系事件、肃反事件,1959 年被宣布为“历史反革命分子”之后的经历,仍多有晦暗不清之处。

……

四 传记之可能

对于一位沉默的诗人而言,传记何以可能呢?

本书尚未开始写作之时,作者曾与多位友人讨论过评传的写法,也大致谈了一些看似有所创新的念头,但最终还是选择了目前这样的一种传统型的写法,即以时间先后为序,逐一推进。

本书的写作,将尽力提供一种广阔的传记知识背景,即并不仅仅将事件或人物的讨论范围拘囿于传主穆旦本身,而是较多地摄取了各种外在的、相关的文献,希冀在穆旦——现已被公认为新诗史上最为重要的诗人和翻译家之一——的传记之中,也能较为清晰地看到时代的面影。

从时间段落看,本书关于穆旦的评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部分虽然章节略多,但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篇幅与其大致相当。这一方面是因为穆旦早年的形象已得到了较多的讨论;另一方面则是文献使然,即新中国成立后,不少穆旦的个人传记类文字(书信、日记等)与较多的档案文献得以存留,为传记的展开提供了更为厚实的文献基础。

但文献始终是一个问题。档案文献虽提供了生平与思想的线索,但终究面临着一个可信度的问题:生平线索大致可以得到多方材料的印证,所谓“思想”的表达则明显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不过,为了更好地彰显穆旦与时代的关联,本书还是进行了不少引述,并有所分析。

而所见多种回忆性文字,有些为孤证式文献,有些则对穆旦当年的思想多所评判,如杨苡、江瑞熙等人关于穆旦1940 年代后期的思想状况的分析,周良沛关于穆旦回国后的思想状况与实际境遇的断定,以及穆旦家属在追忆文章之中大量使用的评判语气,等等,它们强化了穆旦的形象,但其中的一些说法也可能会引起了后世读者的质疑。从传记写作的角度看,这种因为个人身份、历史境遇等层面的差异而造成的认识歧异现象实在是太过常见,如何缝合这些差异,对传记作者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在《穆旦年谱》的前言《呈现一个真实的、可能的穆旦形象》中,我曾谈到,所呈现的既是一个真实的,也是一个具有“可能性”的穆旦形象。“真实”自然是一个尽力去达到但显然无法完全实现的目标,即努力呈现一个“更为丰富真实复杂、也更富历史内涵的”穆旦形象。那何谓“可能性”呢?基本考虑是“某些文献——特别是那些近乎孤证的文献,所呈现的更类似于一种线索,一种可能性,它能不能进一步凝缩成穆旦的品质或者特点,还有待更多文献的支撑”。

就本书对于实际材料的处理而言,这种“可能性”的考虑依然存在。撰谱或作传一类写作,归根结底是对过去历史的发掘,作者都免不了文献方面的纠结,只是处理方式不同而已。本书基本上是顺着“可能性”的思路,秉着呈现复杂的历史面目的考虑,在实际写作之中多有推测性的语气,即以穆旦本人的文字和相关信息为依据展开。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本书对于材料的使用始终持一种谨慎的态度,秉持“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有三分证据说三分话”的原则,不滥用材料。由此所展开的穆旦传记形象,可能少了几分演义式的活泼,但其形象的学术意味与历史内涵应该会得到大大的加强。

此外,也可说与历史的复杂性有关的是,由于穆旦本人对诗作多有修改,一首诗往往存在多个版本2,因此,为了更好地把捉穆旦本人的创作意旨及其时代背景因素,本书所引穆旦诗歌,凡存在重要异文的,均将指明具体版本;而作家文献搜集与整理也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目前搜罗穆旦作品最为齐全的作品集为第3 版《穆旦诗文集》和第2 版《穆旦译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 年、2020 年),两种作品集较之此前的版本均有不同程度的完善。除特别说明之外,所称《穆旦诗文集》《穆旦译文集》即这两种最新版本。

本书所引述的文献,早年书报刊文献或有排印错误,所见影印本、缩微胶卷或数据库文档,间有残破或字迹蔓延不清之处,而档案文献均为手写体,字词方面也偶有明显错误,如“介绍”写为“借绍”,凡此,均用[]来标识,即“借[ 介]绍”。又因所录部分文字中已有“……”“×”“□”之类符号,与此相应,凡引述时省略部分原文的情形,标记为“[……]”,那些无法识别的字词则用“★”来代替,凡未说明的,均为原有。

此外,各类文献,特别是手写体文献,一些字词的写法与当下汉语规范有差异,如在思想检讨类文献中,“交代”“交待”多混用,本书在引述时均保持原貌,在叙述时则尽可能遵照规范,统一用法(如此例,即统一为“交代”)。

 


展开
目录

引言 沉默的诗人 / 001

一  有意的无意的沉默 / 001

二  历史的假设 / 004

三  “档案”与“自述” / 005

四  传记之可能 / 008

 

第一章 “破落户子弟” / 013

一  祖籍海宁,生于天津 / 013

二  “破落户子弟” / 014

三  历史的分途 / 018

 

第二章 南开校园诗人 / 023

一  南开教育环境 / 023

二  南开社会环境 / 026

三  教职员,同学与“文字” / 033

四  “早熟”的写作者 / 038

五  现代语文教育及文学语境的视角 / 047

 

第三章 清华校园内外 / 055

一  清华教育理念与课程设置 / 055

二  “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 058

三  文学梦与人生的磨砺 / 061

 

第四章 北平、长沙、昆明 / 069

一  国民政府的战时教育政策 / 069

二  “灵魂记住了”—“南岳之秋” / 071

三  “救亡呢?还是上学呢?” / 078

四  “行年二十,步行三千” / 083

五  迁徙中的穆旦 / 088

 

第五章 昆明,蒙自,叙永 / 093

一  “蒙自”:持重与轻松 / 093

二  文学与现实 / 098

三  “查良铮”与自我形象 / 105

四  “穆旦”:作为翻译者的一面 / 110

五  生活的“还原作用”? / 116

 

第六章 赞美:在“命运”和“历史”的慨叹中 / 123

一  “赞美”型诗歌,非歌颂型意象 / 123

二  “新的抒情”:评论与自况 / 125

三  从“合唱”到“具体个人的面孔” / 130

四  “赞美”:“亮色”与“底色” / 135

五  “一个真正敏锐的、具有丰富情感的诗人” / 139

 



略......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