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大国工匠人物传 朱恒银“叩”开地球深部的探宝人
0.00     定价 ¥ 4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00885795
  • 作      者:
    方鸿琴
  • 出 版 社 :
    中国工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6-01
收藏
作者简介

方鸿琴,女,管理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民盟北京市委文化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参与中央宣传部等各类科研课题20余项,出版专著8部,参与撰写书籍5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曾获第28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是“大国工匠人物传”丛书之一,是2018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朱恒银的个人传记。通过文学故事的形式,主要以时间先后为节点,对朱恒银的个人成长历程、生活情况和工作感悟进行全景扫描,细腻地呈现新时代大国工匠的精神世界。

朱恒银,安徽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13地质队二级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探矿工程首席专家。他主持的11项创新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拥有国家专利29项,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


展开
精彩书评

“大国工匠人物传”丛书讲述的是个人奋斗史,也描绘出大国工匠的群体形象。可以说,这套丛书是目前国内系统研究众多大国工匠人生轨迹的权威读本,既有对每位大国工匠的整体介绍和事迹梳理,又有具体的事件、案例,全面、生动地展示了大国工匠各个人生时期的工作和生活状态。

——著名作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 徐剑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童年记忆,慈母的教诲

1955 年 11 月,朱恒银出生在安徽省舒城县高峰乡的一个普通家庭。著名红军将领高敬亭将军曾在这里带领新四军第四支队创造了辉煌的革命业绩。在这片土地长大的朱恒银,从小就听了不少红色传奇故事,对这些英雄人物充满了敬仰和向往。

朱恒银居住的乌沙街是一个四周环山、流水穿街而过的古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恒银的父亲在这里开了一家小饭馆,生意很红火,全家日子过得很安逸。

1958 年,国家要在乌沙街下游修建龙河口水库(现名万佛湖),以解决汛期山洪暴发、下游平原区万顷良田被洪水肆虐及旱季无水灌溉的问题。由于新修水库,上游部分居民不得不迁移,乌沙街就是重点的移民区。朱恒银的父亲带领全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放弃生意和久居的家园,决定移民到五桥乡。

政府在一块空地上建起了一条不到 50 户人家的新街道,朱恒银的父亲在这里组织了一个餐饮合作社,重操旧业。由于新的环境地理位置较偏,人口流动不大,所经营的餐饮生意只能勉强维持生计。

朱恒银的父亲朱献发是一个目不识丁的手艺人,自幼失去父母,小时候吃百家饭长大,后来在安徽省舒城县高峰乡乌沙街开了一个小茶馆养家糊口。从事餐饮行业很辛苦,每天清晨 4 点钟就要起床上班做早点,晚上 9 点多钟才下班。他父亲很敬业,为人正直、善良,是家里的顶梁柱,更是朱恒银的榜样。

天有不测风云。1966 年 4 月中旬的一天早晨,父亲醒来觉得手脚有些麻木,但并未把这事放在心上,更没有到医院检查,还是每天按时上下班。一个多月后,父亲的手开始无故抖动,鞋带也无法系紧,终于在 6 月初的一个早上,父亲在工作岗位上突然晕倒,经当地医院抢救苏醒过来,送到离家 20 公里外的军工三线厂的皖中医院住院治疗,医生诊断为脑出血。

此时,家中抽不出合适的人去照顾,朱恒银的母亲便让他暂时休学去医院陪护父亲。那一年,朱恒银刚刚满10 岁。父亲在医院治疗时,起初还比较清醒,躺在病床上手脚也能动,然而到了后期治疗效果不佳,下半身失去知觉,大小便失禁。眼看着原本健硕的父亲被病情折磨得形销骨立,陪伴在旁的朱恒银经常避开父亲躲在病房外偷偷地抹眼泪。

年幼的朱恒银根本无力翻动父亲无法动弹的身体。每日给父亲换衣服和擦洗身体就成了朱恒银最大的挑战。怎么办?朱恒银急中生智,想了一个办法:他双腿跪在床上,把父亲的双腿架在自己的肩上,然后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把父亲的下半身顶起来,臀部离开床面后,他就可以换下脏了的衣裤,帮父亲擦洗好身体,换上干净衣服。医院的医生和护士见到了这一幕,纷纷称赞朱恒银的孝心和责任心。他们说:“这小孩真有办法,也懂事,会做事。”

朱恒银每天都需要为父亲换衣、擦洗两到三次。在医院陪护父亲两个多月,朱恒银逐渐学会了照顾父亲的技能:买饭、喂饭、换衣、洗衣……

当父亲病情稍有好转时,朱恒银的心中总会充满喜悦与希望。当病情再次加重时,他的心中又充满了无尽的焦虑与恐慌。他真的不敢想,如果父亲不在了,他们这个家会怎么样。

朱恒银的父亲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那一刻,他感觉整个世界都塌陷了。朱恒银告诉笔者:“父亲的去世,让年幼的我真正感受到什么是痛苦和无助。”

父亲突然因病去世,没有工作又上了年纪的母亲带着3 个未成年的孩子相依为命。全家每月仅靠 12 元的国家救济款生活,日子过得非常拮据。朱恒银从小学到高中的学业,都是在国家的资助下完成的。回首过往,那段时光对于朱恒银来说,依然历历在目……

从小学至高中,朱恒银没有穿过一件洋布衣服、一双商品鞋。衣服,是母亲用土布染上黑粉自己缝的;鞋子,是母亲一针针纳出的鞋底做成的;雨鞋,是在布鞋鞋底和鞋帮上用鸡蛋清涂抹,再刷一层桐油制成的。读高中住校时,母亲在家养鸡,一家人却从来没舍得吃过鸡蛋。因为卖鸡蛋的钱是朱恒银每周生活费的主要来源,而这点生活费也仅够他每顿吃上一点干粮,他还要带一罐自家腌制的咸菜作为下饭菜,一罐咸菜吃一周。夏季炎热,咸菜放不了几天就会发霉变质,他便无菜可吃了。

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每逢暑假,朱恒银都会到外地打零工或到山里拾柴。朱恒银回忆说:“我们是商品粮户口,没有土地和山场,周边山地柴草都是农民承包的,不能进去拾柴。我们拾柴只能到二三十公里外的深山老林去,那里没有人承包,每个周日早上 3 点钟起床带点干粮出发,傍晚才能拾柴回家。展厅的那张拾柴照片,是我永久的纪念。”那是 1971 年读中学期间的某个周日,朱恒银拾柴归来,路过学校门口稍歇了一会儿,正巧学校毕业班拍毕业照,照相馆的摄影师钟师傅看到光着脚丫、扛着木柴的朱恒银,招呼他过来给他照了一张,然后洗出来送给了朱恒银。当时,他非常高兴,给钟师傅深深鞠了一躬,并把这张珍贵的照片一直保存至今。到了寒假,朱恒银收集同学丢弃的空墨水瓶制作小油灯,用麻秸秆和竹篾制作不同造型的纸糊小灯笼卖,挣点钱以补贴家用。

那时,家庭条件虽然很艰苦,但朱恒银的母亲对孩子们管教很严,她经常教导孩子们,“人穷志不穷,要有骨气,不允许拿人家的一针一线,为人做事要坚守本分,要有感恩之心”。她还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我们这辈子没有机会上学读书,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现在再穷也不怕,我就是要饭也要把你们送到学校读书,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朱恒银向笔者回忆起母亲时,眼泪夺眶而出。他说:“年迈多病的母亲在那艰苦的岁月里,靠种菜、养鸡、纺棉纱,把我们姐弟 3 人抚养成人。生活无论如何艰难,她在我们面前从未流过泪,没有被压垮,用她年老体弱的肩膀承担起家庭的责任,总是用一种期盼的目光注视着我们。她坚韧不拔的性格和有感恩之心的品德,为我树立了榜样,也培养了我不怕困难、坚韧不拔的性格以及感恩报国之心。”

朱恒银儿时的经历,特别是母亲的含辛茹苦和教育培养,正是他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开始,这对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未来道路的选择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展开
目录

第一章童年记忆,慈母的教诲

第二章广阔天地,难忘知青岁月

第三章走出大山,结缘地质钻探

第四章一次事故,迸发的创新热情

第五章学成归来,不改钻探初心

第六章同岗伉俪,相濡以沫

第七章攻坚克难,挥洒热血青春

第八章直面低谷,渡难关谋发展

第九章创新无坦途,攀登无止境

第十章打造金刚钻,敢揽瓷器活

第十一章勇于担当,甘于奉献

第十二章技艺传承,育人育心

第十三章诲人不倦,弘扬“三个精神”

第十四章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第十五章匠心筑梦,硕果盈枝

第十六章“初心如钻”,唱响地质人的风采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