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古代小说观念发展史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0.00     定价 ¥ 21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20192311
  • 作      者:
    王齐洲
  • 出 版 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6-01
收藏
内容介绍

小说观念是小说思想的核心,它回答小说是什么(本体论)和做什么(功用论),并指导小说怎么做(创作论)和怎么读(批评论)。本成果从中国文化本位出发,根据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实际,客观地探讨各个时代的小说作者、小说文体、小说观念的存在形态,探讨具体学者对于小说概念的实际见解,探讨不同历史时期小说观念之间的传承、演进、变异和重组,使我们对中国古代小说观念的发生、发展和演变有比较接近历史真实的理解。全书分为四编二十五章,每编围绕一个主题或观念类型,按照中国小说观念发展的客观实际,清理出基本历史线索;每章则围绕一个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讨,以便准确地了解小说观念发展中各个历史时期各种不同表达的真实内涵。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节 士人阶层崛起与士人小说观念

 

春秋以前,社会上并无所谓小说和小说观念,这只要看看《诗经》、《尚书》、《易经》、《周礼》、《春秋》等比较可靠的文献典籍就能明了。因为这些文献典籍中没有任何地方记载过小说,春秋时期也没有任何人谈论过小说。至于今人喜欢将中国小说的源头推向上古神话和传说,或者选取《左传》、《国语》中有故事情节的片段确定其为小说,那是今人用自己的标准在选定他们心目中的小说对象,并非古人有这样的认识。因此,它体现的不是古代小说观念,而是今人的小说观念,故这种观念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

传统小说观念始于《庄子》,其《杂篇·外物》有云:“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这是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中国古人谈到“小说”的最早文献。“县令”,有人释为“高名令闻”;有人以为就是一县之长,因为战国时期,秦、楚等国已经设有县级行政单位。不管文中“县令”该如何理解,从《庄子》的具体表述中可以看出,“小说”是指那些不能“大达”即不能取得道家理想结果的言说活动及其言说效果。《荀子·正名篇》也说:“故知者论道而已矣,小家珍说之所愿皆衰矣。”这里的“小家珍说”显然是“小说”的另一种说法,其所涉及的仍然与战国时期的言说活动有关,只是指称对象与庄子所指有所不同而已。虽然,《庄子》和《荀子》中的小说观念都对小说给予了偏于负面的评价,但他们的评价中所透露的正是当时的士人对于小说的基本看法。

庄子和荀子对小说的看法代表着当时士人的小说观念,这一观念实际上反映着当时社会阶层结构变化中的主流文化诉求。只要稍微清理一下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就不难明白这一点。

春秋之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主要是贵族与平民,贵族包括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个阶层,平民则包括国人和野人。然而,这一社会结构在春秋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是周天子号令天下的权威迅速丧失,诸侯争霸局面逐渐形成,霸主政治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政治形态,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是霸主的典型代表。在诸侯称霸情势的影响下,大夫的势力也迅速膨胀,赔臣执国命在不少诸侯国轮番上演,社会阶层急剧分化。所谓“深谷为陵,高山为壑”,一部分贵族沦落为平民,一部分平民却跻身到统治者行列,某些世卿大族衰败了,某些普通贵族却执掌了国家政权。在这场社会阶层的剧变中,士人阶层的变化是最为显著的。春秋之前的士是贵族的最低等级,主要承担统驭平民、保卫王室、随王征讨等政治和军事任务。然而,诸侯争霸,有了自己的常备军,而“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天子之士无所用其技,其沦落便成为宿命。一部分士人沦落为平民,失去了贵族身份;一部分则转向文化,由武士变为文士,参与到各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中来。到了春秋末年,私人办学兴起,文士开始大显身手,迎来了中国文化教育发展的黄金时代,孔子便是这一社会变革中所产生的文士的杰出代表。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