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重返大厂:创业治好了我的上班焦虑
0.00     定价 ¥ 25.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4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5377230
  • 作      者:
    罗量
  • 出 版 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4-01
收藏
编辑推荐

在人生的岔路口,是安稳守着大厂的高薪,还是孤注一掷投身创业浪潮,追寻心中的自由与财富?《重返大厂》为你揭晓答案。作者罗量,身为资深互联网人和宠物行业创业者,以亲身经历讲述从年薪百万的大厂高管裸辞创业,再重回职场的心路历程。

这不是一本普通的商业书籍,书中没有高高在上的成功学,只有创业路上的真实波折:拼酒量的无奈、半夜直播的落寞、营业额起伏的心酸。它更像是一场与自我的深度对话,让你在她的故事里,直面自己对工作、自由和生活的真实渴望。无论是想辞职创业,还是正深陷创业困境,又或是对现状感到迷茫,都能从这本书中找到共鸣,重新审视工作的意义,领悟自由的真谛,探寻理想生活的模样。


展开
作者简介

罗量:8年互联网人,前教育公司市场VP,宠物行业创业者,擅长营销与增长。历任锤子科技商业产品负责人,滴滴出行三四线拼车产品负责人,哒哒英语增长&外教两大团队负责人,开课吧市场副总裁。2023年1月创业做自己的宠物消费品品牌,0投放模式下6个月现金流与利润模型打正。2024年暂停创业,重回职场。

展开
内容介绍

辞职创业一定比上班打工更自由吗?重返职场的她有着明确的答案。

30岁时,年薪百万的大厂高管罗量选择裸辞创业,对自由和财富的美好幻想,让她选择进入宠物赛道从零开始。岂料创业过程远比想象中曲折:


*创业第一关,竟然是拼酒量?

*半夜直播,只有一个观众,要怎么翻盘?

*从营业额突破30万元到被迫裁员,究竟发生了什么?

*关掉公司重回职场,创业经历能否成为简历加分项?


罗量用简洁细腻的笔触,真诚讲述了自己从厌倦职场内卷到勇敢创业的真实经历,书中既有大厂光环背后的无奈与心酸,也有创业路上的荆棘与挑战,更有自我突破的勇气和成长。

如果你不安于现状,对未来感到迷茫;

如果你有过辞职创业的念头;

如果你正在艰难创业……

她的故事会让你直面真实的自己,重新思考工作的意义。


展开
精彩书评

罗量的首次创业旅程,是一次很“成功”的失败,没有盲目自信,没有疯狂押注,而是头脑清醒,认清现实,及时止损。也许在创业与打工之间摇摆的你可以看看这本书,一本典型的人间清醒指南。

——小马宋,小马宋战略营销咨询公司创始人


创业、打工和自由职业,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年轻的罗量在经历了多重职业转换并独立创办一家公司之后,写下了这本书。内容详实,文笔简约动人,有笑有泪。她告诉读者,一切没有那么美好,但也不会那么糟。我们与组织合作,依然需要保持精神独立和个人的主体性,这一点非常可贵。我和罗量在锤子科技合作的时候就看到了她打造产品的才华,没想到讲故事和写作能力也这么好,是个惊喜,推荐给正在打工和创业的互联网人。

——池建强,墨问西东创始人


在职场人集体渴望逃离工位的大环境下,这一本书尤为珍贵。不仅因为它让我们看到了辞职创业的真实状态,更因为它让我们发现:不管是工作还是创业,都是一场自我修行。

我们常常怀着“生活在别处”的期待,总觉得换个环境,一切都会好起来。而事实上,真正让自己好起来的,是精神自由,是对自我的深度掌控。

——宋超,北辰青年创始人


《重返大厂》是一本关于创业的并不宏大却很真诚的自叙体作品。它的阅读体验像是第一人称创业游戏,在跌宕起伏的过程中,最有趣的是我们可以跟着作者一起经历她的所有思考决策过程,并且不断向自己发问:如果换做是我,我要怎么选择?

——张亚雄,TiktokLive中台策略负责人,前超级猩猩COO


本书好像一部“创业传记电影”,逐帧还原了罗量创业中每次重大决策的过程,真实地解剖了自己,还原了其中真实的喜悦、迷茫与崩溃。坦诚真实,人在书中,身临其境。

——胡海涛,途鸽国际教育CEO,前尚德机构副总裁


展开
精彩书摘

创业第一关,竟然是拼酒量?

初访工厂

高铁到站了,江南地区的金秋十月,阳光像锡纸一样薄。

我拎着行李箱兴致勃勃地走出高铁站,工厂的小哥已经在出站口等着了,我远远地就看见他向我招手。我心想,有熟人推荐的待遇就是好啊,也不知道向工厂引荐我的那位CEO朋友是向对方吹了多大的牛,他们都来高铁站接了,我一会儿可得好好展示展示专业水准,得“名副其实”才行啊。

出了高铁闸机,我猛吸了一口湿漉漉的空气,微笑着大步朝对方走去,风从看不见的地方吹来,又快速消散在了人群里。

小哥一把接过我的行李箱,又在原地寒暄了几句,我想着赶紧趁热打铁,说:“走呗,咱去工厂看看,好好聊聊。”

“不急不急,咱先吃饭,吃好了再聊。”

我一看表,这不才下午3点吗,吃的是哪门子的饭啊,再说,先聊后吃不正好吗?经验丰富的销售小哥瞬间看出了我的疑惑,赶忙说道:“罗老师,您这一路辛苦了,我先送您去酒店休息一会儿,一会儿我去接您吃晚饭,我们的X总说要亲自接待您呢。”

“非要先吃吗,这不耽误事儿吗?”不过我也就是在心里嘀咕一下,想着,第一天还是入乡随俗地好。

到了酒店,我赶紧给我那位CEO朋友打了个电话:“这整的是哪出啊?”

他听完哈哈一笑:“人家不说了嘛,老总要亲自接待你,说明很重视你啊。”

“就不能先聊后吃吗?”

“不不不,重点不是先吃饭,重点是,得先喝酒。”

“啊?”

他向我解释道:“去工厂聊生意,喝酒是一个硬性的社交门槛,也不是人家故意要为难你,相反,这就是他们的待客之道,越是想表达对你的重视,越要让你喝高兴了。”

我叹了一口气:“行吧,那我在酒桌上应该说点什么吗,或者,有什么不能说的吗?”

“没事儿,你就做自己就好了,你这性格多好、多敞亮、多招人喜欢呀!”

我隔着电话翻了一个白眼。

他可能听着我的语气有点儿沮丧,赶紧补充了一句:“喝酒其实也不是什么坏事儿,前一天晚上喝到位了,第二天事情就好聊了。”

我挂了电话,唯一的愿望就是:可千万别喝白的啊。

酒局初体验

大概晚上6点,我随工厂小哥来到一个“气势恢宏”的饭店,一看就很有排面儿的那种。

工厂一般都在十八线小城市,因为人力便宜,地也便宜。这种城市适合招待客户的地儿一般就两类,你要是跟他们没那么熟,他们就会带你去一个装修非常豪华、摆盘非常讲究、口味中规中矩的地方,再上几瓶好酒,特别有排面儿。

等到你跟他们熟了之后,他们就会带你去那种装修看起来很普通,七拐八拐才能到的小饭店,但是食材可真是能让你开了眼。比如,一个看起来挺正常的东北铁锅炖,愣是往里下海参鲍鱼大甲鱼,你会感觉下进锅里的那一刻,海参和鲍鱼都是蒙的:这是我该来的地儿吗?——不过这都是后话了,我得先把今晚这个酒局应付过去。

还真是怕什么来什么,工厂老总见到我,第一句话就是:“罗老师,久仰久仰,咱今天一定得吃好喝好了。”我一看,果然,桌上全是白酒。

我补充说明一下,找工厂订货,明明我们是掏钱的甲方,本来应该很硬气,怎么反而跟求着工厂似的?其实,虽说我们是甲方,但像我们这种初创公司,订单量非常小,其实就是个芝麻大的小客户,极有可能出现生产排期时间靠后、临时插单插不进去、出了问题找不到人及时解决等问题。所以,我这属于半甲半乙吧,得让工厂老总们觉得我是一个有潜力的客户,这样他们的配合度才会更高,颇有一点“画大饼”的意思。

不过我酒量确实很菜,加上我几乎不怎么喝白酒,两杯白酒下肚,就感觉有点晕晕乎乎的了。老总们借着寒暄打趣,问了我一堆问题,总结下来,这些问题都逃不出哲学三问:你是谁?你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

翻译过来就是:以前是做什么的?为什么来做宠物产品?准备做多大规模?

再直白一点就是:以前厉害吗?来干宠物是心血来潮还是经过深思熟虑?你觉得自己能干多大?

我当时虽然喝得有点儿晕,但还算清醒,我很犹豫要不要装装大尾巴狼,把牛吹得大一点儿,不过我想起昨天下午电话里那句让我翻白眼的话,“你就做自己就好了,你这性格多好、多敞亮、多招人喜欢呀”,于是乎,我说的都是大实话。

第一,以前干教育的,没干过宠物,但我是专业干增长的,也是前公司最年轻的市场总监,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第二,干宠物是因为喜欢,也做了大半年调研了,而且是我自己投钱进来做的,当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第三,至于能干多大,我真不知道,希望第一年不要“挂掉”吧。

不知道是不是大哥们没碰到过说“不知道能做多大”的,我一说完,感觉给他们有点儿整不会了,一时不知道该问啥。按常理,不知道该问啥的时候,就该喝酒了,于是我咕咚咕咚又是几杯酒下肚,惨了,比刚才更晕了,还有点儿想吐。

虽说是熟人介绍,但终归是第一次见面,我一个姑娘家家的出来喝酒,基本的安全意识还是有的。虽然酒桌上推杯换盏得很频繁,但我尽量把节奏拖得慢一点,时不时就来一句“实在是喝不动了”“让我缓一缓”“一会儿喝一会儿喝”……

酒喝得越深,话匣子就聊得越开,中年大哥们涨红了脸颊,说话的声音明显比刚才洪亮了许多,话也更密了。宏观的聊完了,就要深入细节了。比如,他们开始问我,怎么看某某品牌,怎么看某某产品,怎么看大盘的波动,准备做哪些产品,一口气问了好几个问题,给我整得不知道该从哪儿说起,看来真的是快喝到位了。

不过我也有点儿上头了,开始不停地叨叨,我都感觉他们并不是真的想问我的看法,是想知道我的看法与他们的是否一致。具体说了什么我也记不太清了,只记得我半道儿还晕晕乎乎地掏出手机,对着一个Excel滔滔不绝地讲了半天。不过我有一个核心观点,也是我的大实话:先找一个小众品类切进去,否则竞争这么激烈,我凭什么有机会?以及,不要过于关注大盘,在我做到行业前20之前,大盘的波动跟我一点儿关系都没有。

可能是我讲得确实很真诚,老总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断地要跟我碰杯,那天晚上,我们从6点吃到将近11点,下酒的凉菜加了一波又一波。

回酒店时虽然有点头晕但还算清醒,我还给那位CEO朋友发了条嘚瑟的微信:“我感觉我酒量涨了。”他发来一个点赞的表情并让我好好休息。不过后来我才知道,这位CEO朋友叮嘱他们要多照顾我,说我日常都不喝酒的,这次去为了表示重视才喝的,一个姑娘家家的别真喝太多,让他们“意思意思”就行了,看来老总们也是手下留情了。

为什么做宠物食品

稍微补充一下背景信息,我创业做的是宠物行业,身边的朋友大多觉得惊奇。

我过去的经验几乎都在互联网、教育两个行业,所有人都以为我创业要么做个互联网软件,要么做个教育类的产品,谁承想,我创业竟然干了一个自己从未干过的行业:宠物食品,更准确地说,是猫粮、猫罐头等。我做消费品的念头确实由来已久,不过第一次接触消费品行为就是以创业的形式,多少还是有些莽撞与自我高估。

萌生了做消费品的想法后,我调研了很多行业,最终选定了宠物食品入局,大概有这么几点考虑:

首先,从细分行业上看,我只想选高复购率的行业。

宠物主粮(如猫粮、狗粮)是产品复购率非常高的行业,几乎能排到消费品行业复购率Top10。它很像婴儿奶粉,妈妈是不会随便给孩子换奶粉品牌的,即使看到更诱人的奶粉广告,也会十分犹豫,考虑适配性与替换成本。猫粮、狗粮与此类似,替换成本极高,所以复购率也极高。

为什么我把“高复购率”作为最重要的行业选择依据?首先,因为复购率高的行业,才不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复购率天然较低的行业,比如,景区门口的餐馆,他根本不在乎你是否复购,所以就会更倾向于“一单挣到足够多的钱”,行业更倾向于恶性竞争;反之,复购率高的行业,大家才倾向于拼口碑,口碑好才有更长效的价值。

其次,我养猫,我自己就是一个很典型的用户。

做一个“自己就是用户”的产品很重要,这让你在决策时,可以进行理性、感性双重校验。你不仅可以用到“用户访谈、市场调研”等量化数据做参考;更重要的是,你内心会有某种直觉,互联网圈喜欢把这种直觉叫作“用户感”。听起来有点玄乎,但确实很重要,其本质是你更能洞悉一般用户的痛点和High点。试想一下,若此刻让不爱吃甜食的我做一款甜品,我就只能基于那些看起来很科学,但实际上并无太大意义的“市场调研数据”作出判断。其实,大部分数据只能作后验的归因,无法指导产品创新。产品创新需要“你是用户”,需要“你能体察到他们的痛点”,倘若我本身就爱吃甜食,那我完全可以做一款我自己就很喜欢吃的甜品,首先确保它是好吃的,然后尝试找到它的受众。

再者,在消费品中,宠物食品的资金进入门槛相对较低。

至于其他消费品,你但凡想要做一批自己的产品,动辄投入上百万,而宠物食品整体的生产成本并不高,所以有个十几万就能产出第一批产品了。这对于当时没有融资的我来说,也是一种相对低资金风险的选择。我当时想,我拿出30万左右的启动资金,然后通过不断卖货、回流资金、再生产新货,逐步就能把这个盘子滚起来。但实际上,这是非常天真的想法,这个我们之后展开说。

最后,宠物行业产品同质化,本质是拼营销。嘿嘿,这不是撞我枪口上了吗?

宠物食品的产业模式是,品牌方找代工厂生产,研发、专利持有都是在工厂侧,也就是说,如果某工厂研制出一个畅销的猫粮配方,他没有理由只给A品牌生产,不给B品牌生产。说得更直白一点,我可以把某某品牌的猫粮,直接放到我的袋子里,因为品牌方不对这个配方享有专利权,而工厂没有理由不给别家生产,毕竟它要的是出货量,因此,除了极少数自有工厂的超级头部玩家,其他任何品牌的产品,都是没有稀缺性的——产品如此同质化,那不就是拼营销吗?我天真地觉得,对于一直在不同公司里做增长负责人的我来说,这不就是撞到我枪口上了吗?

虽然我自认为是“深思熟虑”后才开始创业行动的,但回过头来看,在当时那个节点,我确实低估了这个行业的难度,也低估了自己即将要交的各种各样的“学费”。

关键在于引荐

第二天,我在酒店的床上晕晕乎乎地醒来,工厂的销售小哥已经在来酒店接我的路上了。我俩一见面,他先是询问我昨晚休息得好不好,然后一边开车门一边说:“X总觉得您昨天说得特别好,特意叮嘱我们,您的订单和产品一定要照顾到位,不能出任何纰漏。走吧,罗老师,我这就带您去工厂好好看看。”

我坐在副驾上,可能是经过昨天熟络了起来,他露出了难得的朴实的微笑:“罗老师,您还真挺不一样的,我们这迎来送往的,到处都是装大尾巴狼的,像您这种性格的,还真不多。”

我酒还没醒,头晕得厉害,也没顾得上问他觉得我是什么性格。开车去工厂大约要半小时,今天的天气虽不似昨日那般明媚,但也算得上舒心。我坐在车上,看着这个城市的行人和车辆从我眼前闪过,我晕乎乎地长舒了一口气:“这酒总算没白喝。”

我那位CEO朋友确实没骗我,前一天晚上喝到位了,第二天事情确实更好聊一些。昨晚觥筹交错之后,今天再见面都莫名地感觉更亲近一些,昨晚喝了多少杯酒,今天就握了多少次手。

这让我联想到了金庸武侠小说里的情景:上战场或打群架之前,内部都要先歃血为盟,割破手掌喝个血酒,好像这样真打起架来,他们才能更加信任彼此。这种玄学一般的仪式仿佛能产生某种神奇的黏性与连接——先喝酒再聊事的底层逻辑,大抵也是如此吧。

后续的产品进展确实还算顺利。不过,我当时觉得是因为我社交水平在线,在酒桌上给人家说得明明白白、服服帖帖的,所以一切就比较顺利。但现在回过头来看,其实也不是喝了酒人家就会照顾你,不然这生意做得也未免太轻松了。我在前期能够跟工厂合作得如此顺利,那位CEO朋友的引荐确实功不可没。

这个世界并不是像绝大多数人想的那样,在你还是个无名小卒时,只要展现出来的品质足够优秀,大家就会认可你的潜力,甚至为你的潜力买单——恰恰相反,大部分时候的运行规则是“你得先做出成绩,我才会相信你”,资源总是会向强者聚集。在我啥也没有的时候,一个靠谱的人的介绍和背书至关重要。不过这也是我很久之后才反应过来的。人啊,只要稍不留神儿,就会把成功归因于自己。

但回过头来说,我有这位CEO朋友的引荐,是运气好吗?——是,也不是。

“运气”这个东西,往往是弱者的借口、强者的谦辞。投资人总说“投资是认知的变现”,其实人脉与资源也是,你当下获得的一切,其实都是你过去积累的变现。

在过去8年的打工生涯中,我确实在职场中展现出不错的能力,得到很多同行、前辈的认可。在我逐步变强之后,那些我曾经觉得遥不可及的厉害的人,也能逐步变成还不错的朋友,他们对我的认可,才是引荐的前提,而这不是靠运气能获得的。不过这里面确实也有运气的成分,真正的运气不在于我能被CEO引荐,而在于我确实恰好认识一位在宠物行业做得还不错的CEO朋友。

乔布斯说,人生就是一个“连点成线”的过程,你不知道你当下的哪些积累会对未来的哪件事有帮助,但努力在当下的阶段提升自己,在每一次与他人的交流与沟通中都能展示良好的认知与专业水平,可能是年少的我们能做的积累与努力吧。

顺便说一下,如果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也想要创业,但没有靠谱的朋友引荐怎么办?别无他法,只能厚着脸皮上。朋友引荐确实能建立一道前置信任,但这种信任能否长久,还是要看后续的订单量。所以,如果没有朋友引荐,即使前期没那么顺畅,但只要你的出货量稳定,跟工厂打起交道来也还是比较容易的。

当爱好变成职业

在那次酒局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泡在工厂里不断地选原料、调配方、做测试。做宠物食品,一方面,要了解猫的消化系统,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吃什么好,吃什么不好,剂量多少合适;另一方面,也要了解原料、工艺、成本,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每种原料成本多少。

我发现,无论什么爱好,一旦变成工作,大概率不会像我们想象中那样愉悦。喜欢猫跟研究宠物食品完全是两回事,就像喜欢看书和开书店是两回事,喜欢旅游和开青年旅舍也是两回事。

做宠物食品要不断看配方、做实验、做检测,开书店也要考虑选址、装修、成本、销量等。无论什么兴趣爱好,当你把它作为生意经营的第一天,大量枯燥的专业知识与烦琐的经营细节就会扑面而来。创业让人成长,当你决定创业的那一刻,起码要了解目标行业基本的商业模式,计算需要投入多少成本,了解大部分人是亏了还是赚了,一定要做好充足的调研与心理准备,不要因为爱好就冲动创业。

即使前期有大量的调研与心理准备,实际落地过程大概率也不会像创业之初规划的那样“理想主义”。比如,我在做猫粮配方时就没有办法把原料配比做到顶配,因为这样成本会很高,相应的定价就非常高,但作为一个小品牌,又卖不了这么高的价格。打磨配方的过程也是一个权衡配方与定价的过程,创业初期那种“我要做一款全世界最好的猫粮”的想法马上就被现实无情地冲击。

我有一个很爱读书的朋友,她从小就梦想着开一间小书店,不用太大,位置和装修都不用太好,不打广告,酒香不怕巷子深,店里只放自己喜欢的书,吸引一些同频的顾客,俨然当代版“往来无白丁的陋室”。后来她稍微富裕了些,也真的这么做了,但她发现不打广告就是没人来,她喜欢的书就是没有畅销书好卖,硬挺了半年,经营状况惨淡,几近破产。后来她终于扛不住了,开始在各个地方打广告、做活动,也“引进”了很多自己不喜欢的畅销书,虽然生意慢慢好了起来,可她逐渐觉得索然无味,甚至看书也没有以前那么享受了。

与“努力把爱好做成职业”相反,如今我甚至会劝大家谨慎把爱好发展成职业。就像我以前经常打趣说,不要轻易去偶像的公司入职,否则,当你决定离职的时候,不仅会失去一份工作,还会失去一个偶像,爱好也是如此。

言归正传,经过两个月枯燥的配方测试、配方与定价的极致心理拉扯,我们的原料、配方、样品基本敲定了。产品确定的那天下午,我一个人走在偌大的厂区里,那会儿已经入冬了,寒风毫无遮挡地迎面向我扑来,我擦了擦眼镜上的雾气,抬头望着明晃晃的天空,觉得,一切终于要开始了。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一部分


离职创业,迈向我想要的新生活


01创业第一关,竟然是拼酒量?—003

02第一次做主播,还是在半夜—018

03自己做品牌,还是给别人带货?—029

04选品、定价、卖点:你是否愿意“把手弄脏”?—036

05成功发售,第一桶金到手了—052

06次月就亏损,这应该是暂时的—061

07接下来的三个月,亏损加剧—070

08裁员,半年就要裁员了—080

09运气的错觉:很多事情只是看起来简单—090


第二部分


以最悲观的心态,做最乐观的努力


01与高强度的焦虑共处—099

02原来问题出在“我想要”—106

03同行CEO劝我,去算个命吧—114

04重新招聘:小公司招人太难了—121

05没资本的小玩家,如何留在牌桌上?—135

06利润上岸,我竟然想把公司关了?—142

07比开始更难的事:什么时候该结束创业—147

08曲终人散:结束创业的那一天—158


第三部分


走向成长,走向自由与深情


01十字路口:解散公司后我何去何从?—165

02面试挑战:创业是履历加分项吗?—171

03重回职场:带着平静与自信快乐上班—181

04向内觉察:我们与自由的距离—195

05保持深情:何为过程,何为目的?—202


后记  与自己局部和解

附录  与读者的共振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