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一位断臂老人的回忆
0.00     定价 ¥ 6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77112091
  • 出 版 社 :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2-01
收藏
畅销推荐
编辑推荐
本书对“四野”老兵张在田日常生活中怀念战友的口述进行记录、整理,并经过查阅大量的党史、军史及相关人物的回忆录后,对其一生战斗生涯的再现。书稿讲述了张在田从1937年投身革命队伍并于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一名基层指战员在山东参加抗日战争、在东北和华北参加解放战争的亲身经历和英勇战斗的过程,尤其是在四保临江、平津战役的战斗过程。1947年在耿家屯战斗中,张在田在率队进攻中被国民党炮弹炸伤,因伤口感染不得不截去右臂。张在田在革命队伍中由青年战士逐渐成长为一名战斗英雄,他的战斗经历从侧面丰富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历史。
展开
内容介绍
“老英雄”这个光荣称号一直伴随着张在田老人。直到他去世之后,人们提起他时,仍然以“老英雄”这个称呼来缅怀他。
因为他们都知道: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伪军的子弹穿透了他的大腿,日军的炮弹碎片一直留在他的身体里;在“四保临江”收复桓仁的战斗中,敌人炮弹的冲击波将他推到山下,腰部遭受重创,疼痛折磨了他一生;在桓仁保卫战中,敌人的子弹打穿了他的耳朵;在攻克辽阳的战斗中,他被敌人的炮弹炸断了右臂,将身体的一部分永远留在了东北的大地上。
战争的残酷与身体的残疾没有让张在田退缩,他三次拒绝组织上给予的照顾,坚持留在战斗的最前沿。但在步兵部队因仅剩一只胳膊而无法骑马,他便坚决去了炮兵团,继续投身革命事业。张在田老人就是这样,以顽强的毅力和乐观向上的精神与病魔伤痛博弈,为党和部队工作直至退休。
张在田早年投身革命,身经百战,出生入死。他英勇顽强的一生,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无数战斗英雄的缩影。他身上的弹孔、疤痕、断臂无一不在述说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的战士以钢铁般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用生命践行初心,他们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前赴后继,在滚滚硝烟中以鲜血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凯歌。
如今,先贤已逝,其绩可颂,先贤犹在,其光闪烁。“老英雄”的光辉形象永远铭刻在一代代人的心中!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部分 抗日战争时期
炮兵改行学通信(1939年3月—9月)
早在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之后,日军就开始逐步地蚕食和侵占我国的领土。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军队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将侵略的魔爪从东北伸向了全中国。在这之前,我家虽然生活很清贫,但是,日子还是过得很平静。自从日本人来了之后,家乡的土地上硝烟弥漫、战火纷飞,到处是流离失所的逃难者。家乡被日寇占领,我目睹了日寇的烧杀抢掠,民不聊生。在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的影响下,我决定投身革命。1937年12月,我参加了民族抗日先锋队。1938年9月,我又毅然决然地加入了革命队伍。1938年11月,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参军初期,我是山东莱阳第7支队的战士。因为在学校时,我的军事动作有些基础,文化程度比别人高一些,所以接受的程度较好,进步也快。在很短的时间内,我就被提升为山东第3军区独立营连炮班班长,后又调入山东第3军区党委保卫大队警卫营工作。
1939年初,胶东抗战形势日趋紧张,胶东区党委军事部为解决部队作战时的通信指挥问题,开办了区党委军事部旗语训练队。区党委军事部所属各部队和地方武装,都派人参加了学习。当时,学习班驻地在曹家村。学习班刚开办时,张华同志担任队长,姜克同志负责讲课和教学工作。同年的3月,我被抽调到学习班。之前,我在部队是一名炮兵,现在又改行学习通信,真是隔行如隔山,一切都要从头学起。在旗语学习班里,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学习后,我很快地掌握了旗语知识,就留在了训练队工作,接替张华当了训练队队长。
旗语是古代主要的通信方式,在现代指挥作战中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旗语联络,就是双手拿旗,对应注音字母做出各种手势,将对方根据旗语手势打出的字母连贯起来,就能拼读出各种命令。
所以,注音字母是学旗语的基础,不会注音字母根本就学不了旗语。旗语训练队的学员都是从各地部队里挑出来的有文化的战士。当时,挑选学员的首要条件是学习过注音字母,还要脑子好、反应快。我记得那时姜克同志在学习班讲旗语课,大家先学旗语的基本表达方式,再根据打旗语时的各种姿态,熟练表达注音字母。掌握基本要领后,大家就分班分组到村边的小山坡上练习课堂上学习的旗语知识,反复练习用旗语互相传递各种信号和命令。大家对旗语很感兴趣,学习劲头高涨,因此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都熟练掌握了旗语知识,并能将旗语应用于通信工作中。
现在回想起来,打旗语信号时还觉得很有意思。在训练时,如果发出“准备进攻”的命令,就会看见旗语战士手中挥舞着小旗,摆出各种相同的姿势,嘴里还要念出拼音。
打旗语如同打手势,两个旗语兵在相互看得见的距离上,各持两面小旗,用旗子做出各种姿势进行会话。这种用旗子“对话”的方式就叫旗语通信。不过,打旗语只适用于白天距离较近的情况,夜间就不灵了。这种通信方式是有局限的,而且它还有一个致命缺点,就是不容易保密,因为利用这种方式所传递的消息也很容易被敌方半路截获。
抗日战争初期,我们部队和地方游击队根本没有通信器材。电话、电台是个稀罕物,当时,只有胶东区党委机关有,而且数量少得可怜。那时,上下级的联络多依靠交通员的口头传达或信件交换。为解决这一时期通信上的特殊困难,我们在办旗语班的同时又专门养起了信鸽。
在抗战时期,敌我各方都不允许各自管辖地域的老百姓养鸽子。在敌占区,敌人怕老百姓用鸽子给八路军通风报信;在根据地里,我们也怕汉奸、特务用鸽子给日军报信。我们当时想出养信鸽送信的办法,主要是为解决远距离紧急通信的问题。
古书上有“鸿雁传书”的记载。相传古代时,有一边关城池被敌军围困,要从城内突围,当时送信搬兵无望,就利用鸽子空中传信请来救兵,里外配合,转败为胜。胶东地区很早就有饲养信鸽的传统,我们便从青岛和烟台等大城市买来了优质的鸽子。
鸽子不好养,开始养时没有经验,所以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后来,我们到民间去收集喂养鸽子的方法和训练鸽子的技术。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们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饲养经验。那时候,胶东的军民生活条件很艰苦,我们宁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买最好的苞米粒喂养鸽子。在训练鸽子方面,我们也遇到了种种困难,比如喂大了的鸽子跑了很多等。看到那些放出去的鸽子没回来,我们心里别提多难受了。
后来,我们对养大了的鸽子做了细致的训练计划,想出了很多方法。我们先做一个大的笼子,将鸽子放在一起,喂养一段时间后,就把其中一只鸽子放出来,让它在笼子外面吃食,吃饱了它也不飞走,而且有要回到笼子里的要求。就这样,一只一只地让鸽子轮换在笼子外自由吃食,熟了之后它们也就不跑了,就把这里当成了家。当时,我们专门派懂养鸽子技术的战士来饲养和训练信鸽。
鸽子长大了,我们开始进行鸽子放飞试验。我们做了许多笼子,将鸽子分开,一对一对地放在一起。放飞的时候,我们先
展开
目录
第一部分 抗日战争时期
一、炮兵改行学通信(1939年3月—9月)
二、山里曹家突围(1939年12月)
三、打下日庄好过年(1940年2月)
四、邢村战斗(1942年3月)
五、我经历的马石山突围战(1942年11月)
六、拔掉敌人水道据点(1944年8月25日—9月5日)
第二部分 解放战争初期
一、接受新的任务(1945年9月)
二、渡海挺进东北(1945年11月7日)
三、初到关东(1945年11月10日)
四、沙岭子战斗(1946年2月16日—2月18日)
五、本溪保卫战(1946年3月20日—5月2日)
六、鞍海战役(1946年5月19日—6月3日)
七、敌我部队进入整补阶段(1946年6月7日—10月初)
八、新开岭战役(1946年10月30日—11月2日)
(一)赛马集、双岭子进攻战
(二)新开岭围歼战
第三部分 我在“四保临江”战役中
一、进入临江(1946年11月10日—12月初)
二、七道江会议(1946年12月11日—12月14日)
三、第4纵队11师32团“四保临江”作战大事记(1946年12月18日—1947年3月16日)
四、第一次临江保卫战(1946年12月14日—1947年1月20日)
(一)接受任务,第一次插入敌后
(二)牛毛坞战斗
(三)伤病员誓死不离开部队
五、第二次临江保卫战(1947年1月30日—2月8日)
(一)第二次插入敌后
(二)桓仁县关门砬子战斗及通化小荒沟策应战
(三)战虎斗熊
六、第三次临江保卫战(1947年2月13日—2月24日)
(一)第三次插入敌后
(二)碱厂战斗
(三)破袭安沈路,立功受奖
(四)收复桓仁城
(五)战斗在桓仁的日子
七、第四次临江保卫战(1947年3月27日—4月3日)
八、桓仁县城保卫战(1947年4月下旬—5月21日)
第四部分 夏、秋、冬季攻势
一、东北夏季攻势(1947年5月—7月1日)
(一)第二次解放安东
(二)凤凰城剿匪
二、东北秋季攻势(1947年9月14日—11月5日)
(一)截断铁路交通线
(二)7天7夜的鞍山阻击战
(三)我记忆中的大安平战斗
三、东北冬季攻势(1947年12月15日—1948年3月13日)
第五部分 负伤
一、耿家屯战斗(1947年10月末)
二、截肢(1947年11月初)
三、组织上的关怀(1947年12月中旬)
四、在养伤的日子里(1948年2月)
五、凤凰城野战医院历险记(1948年2月26日)
六、缅怀战友(解放后)
(一)毕可荣同志的牺牲
(二)姜子修在大安平战斗中牺牲
(三)记不住名字的警卫员
第六部分 参加平津战役
一、秘密出关(1948年11月8日)
二、到军炮团当政委(1948年12月3日)
三、参加康庄、怀来战斗(1948年12月9日—12月10日)
四、新保安战役(1948年12月22日)
五、解放古都北平(1949年1月31日)
(一)包围敌军,就地歼灭
(二)接受任务
(三)土法射击,解决难点
(四)准确炮击,断敌逃路
第七部分 南川剿匪征粮纪实
一、放下大炮,拿起步枪(1949年12月28日—1950年2月29日)
二、建立组织,加紧清剿(1950年2月末—4月14日)
三、发动群众,开展政治攻势(1950年4月中旬—5月16日)
四、肃清散匪,加速征粮(1950年5月18日—9月)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