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厅里的鲸鱼》是艾美奖得主、BBC金牌导演约翰·鲁思文的海洋探险笔记。作为唯一参与《蓝色星球》全系列的导演,他带领读者深入拍摄现场:与大卫·爱登堡并肩追踪蓝鲸,在发光生物环绕中寻找巨型乌贼,记录灰礁鲨月夜狩猎的惊心动魄。书中不仅揭秘了50部纪录片背后罕见镜头的诞生故事,更以动物学博士的视角,解读深海生命的生存奇迹。从险象环生的设备故障自救,到目睹被渔网困住的鲸鱼濒死挣扎,每一次深潜都是对勇气与责任的考验。书名隐喻人类对海洋危机的视而不见,约翰以震撼文字敲响生态警钟,呼吁守护这片“咸水之乡”。
你是否有过深潜的经历?环绕在你身边的水是如此清澈,如此湛蓝迷人……但如果你此刻身处水深超过两英里的深海之中,又会有什么的感觉?在游泳池里游泳,与漂浮在深色的海洋表面又会有什么区别?——水同样只浸没了你的肩膀。不同的是,当你身处深海的怀抱,仿佛能体会到一种令人心悸的清晰感。周遭的一切是那么安静,但你的耳边仿佛又激荡着地球母亲的心跳声。
我身边的潜水电脑发出了急促的警报声:43米……44米……45 米——很快就会超过水肺潜水员的极限安全深度。我就像一只介形虫,倒着翻跟头——介形虫是众多超乎我们想象的生活在深海的奇特生物的一种。我已经分辨不出自己是在上升还是下降,像是一个迷失在太空中的宇航员一样,做着自由落体运动。这时我发现了我的潜水伙伴迈克,他正在我的上方。他身体的轮廓倒映在水中,在浑然一体的海水中给了我一个明确的参照点。我冲着自己身旁的浮力调整器吹了一口气,开始缓缓地上浮。这不禁让我回想起在幼年时期曾经将一个浮沉子装进玻璃瓶的场景。只要将玻璃瓶内的浮力调整恰当,然后轻轻按压瓶口的木塞,里面的浮沉子就会下沉。如果你向外拉动木塞,浮沉子就会上浮。这一切都与位于浮沉子内部的小气泡所受到的挤压和膨胀作用有关。此时的我恰如那个小小的浮沉子模型那般无助,如果当年的它也有我此刻的情绪波动的话。不过我并没有被装进一个巨大的玻璃瓶,我周围是数以亿吨计的深蓝色海水。我想,海水的浓度应该与我的体液浓度差不多吧?但实际上,海水的浓度大约是血液的三到四倍。即便如此,我们并不能因此否认生命起源于海洋的事实。此时,我寻找着那艘正在朝着我们驶来的潜艇。
约翰逊海洋链接深潜器是二十世纪发明的众多默默无闻的技术奇迹之一,其重要性甚至可以与阿波罗号飞船或者传真机相提并论。唯一的遗憾是它的内部空间里没能布置厕所——毕竟船体空间有限,只能允许四个人以固定的姿势乘坐。它就这么突然从我的身体下方出现,并如蒸汽机一般吹出许多气泡。在它反光的主座舱的亚克力球体上甚至还安着一块火车铭牌——“港口分局”。当然不用我们说你也知道,这艘小潜艇通体橙黄。迈克冲着潜艇打着简单的手势,示意潜艇从他身边驶过。当迈克在给潜艇拍照时,在一旁的我则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着一场难得的幕后记录。潜艇慢悠悠地从我们的下方驶过,我能清晰地看到它的顶板,以及顶板内部那缓慢转动的垂直推进器。随后潜艇清空了空气舱内的气体,逐渐下沉并离开了我们的视线。我们不清楚它潜到了多深的地方,但我们坚信它会在我们的视线之外重新浮出水面。果然,不一会儿我们就发现潜艇伴随着一串串银镜般的气泡再次出现在我们身旁。那是1999年的6月,我们在距离美国新奥尔良市附近的弗尔雄港(Port Fourchon)约300英里的墨西哥湾的深海里,拍摄《蓝色星球》系列深海节目的首批场景。
这些天我一直在想,健康与安全管理局(Health and Safety)的工作人员是否会允许一个纪录片摄制组跑到距离海岸几英里远,深度超过两英里的陌生海域开展深潜拍摄工作,还得冒着可能被重达12吨的黄色钢铁碾过,或是被潜艇推进器击伤的巨大风险。不过上述危险与自由自在地沉浸在浩瀚无垠的海洋之中,亲自感受着一波又一波激荡的海水相比,就显得不值一提了。
写在前面
深蓝之域,无尽之水
丈量海洋
维多利亚时代的蓝色星球
摸彩游戏:探索未知的乐趣
吞鳗:神奇的海洋生物
咸水之乡:色彩纷呈的神秘海洋
意外的鲸鱼骑手:与鲸类的近距离接触
棕色星球:海岸地带的生命
与海狗同游:在海带森林中拍摄海豹
绿色星球:海洋森林
海岛——冒出头的海底山脉:公海上的重要小岛
在发光的星球中寻找巨型乌贼:那些夜晚在海水里闪耀的生物
蓝海中的蓝鲸:拍摄地球上最大的动物
蓝鲸2:与大卫·爱登堡一同拍摄蓝鲸
红色和橙色的海:珊瑚奇迹
清洁海洋:海洋垃圾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