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启功绘画三十讲:一代宗师的审美启蒙,名画背后的文明基因,一部纸上大师班
0.00     定价 ¥ 5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9486327
  • 作      者:
    启功
  • 出 版 社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4-01
收藏
编辑推荐

☆启功先生亲授,一部纸上大师班!带你领略中国绘画的无穷魅力。

☆启功先生是书法泰斗,亦是丹青妙手。他深厚的艺术造诣和独到的艺术见解,让我们不仅感受到绘画之美,更能体会到一代大家的人格魅力。

☆一代宗师的审美启蒙,名画背后的文明基因。

☆书画大家启功打破艺术高冷门槛,从枯笔到泼墨,从章法到气韵——串联技法、审美与文化,既有大家风范,又见烟火气,字字珠玑。

☆三十讲贯穿绘画理论、技法与鉴赏,脉络清晰。

☆提供传统绘画技法的实用指南,深度解析古代名作,三言两语点透艺术本质。收录珍贵插图、名家手迹,以考据精神辨伪存真。

☆语言通俗易懂,风趣幽默,旁征博引,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

☆初看是技法指南,细读乃美学哲思。跟随启功,读懂千年文人画传统,触摸东方美学的精神内核。


展开
作者简介

启功(1912—2005),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鉴定家、教育家、红学家,国学大师。字元伯,一作元白,满族,生于北京。早年任教于辅仁大学,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九三学社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世界华人书画家联合会创会主席、西泠印社社长等职。


展开
内容介绍

启功先生是受贾羲民、吴镜汀等名师熏陶养成的的文人画家,因此他的绘画作品极富文人意趣,常常融合诗词、书法等元素,秀雅俊逸,气韵悠长,意境高远。

在本书中,启功先生系统讲述了绘画理论与技法,分享了启蒙拜师的学画经历,以及对名家名作的鉴赏与品评,行文通俗流畅,平实易懂,如一位老者娓娓道来,让人倍感亲切。书中收录大量珍贵手稿、名家画作插图,是了解中国书画艺术的经典之作。


展开
精彩书摘

辑 一  诗笔常因画笔开

书画创作

很多人认识我是从书法开始的,在回顾学术及艺术历程时,我就从这里说起吧。

如前所述,我小时是立志做一个画家的,因此从小我用功最勤的是绘画事业。在受到祖父的启蒙后,我从十几岁开始,正式走上学画的路程,先后正式拜贾羲民先生、吴镜汀先生学画,并得到溥心畬先生、张大千先生、溥雪斋先生、齐白石先生的指点与熏陶,可以说得到当时最出名画家的真传。到二十岁前后,我的画在当时已小有名气了,在家庭困难时,可以卖几幅小作品赚点钱,贴补一下。在辅仁大学期间,我又做过一段美术系助教,绘画更成为我的专业。虽然后来我转到大学国文的教学工作上,但一直没放弃绘画创作和绘画研究。那时也没有所谓的专业思想一说,谁也不会说我画画是不务正业。抗日战争后几年,我还受韩寿宣先生之约到北京大学兼任过美术史教员,当时他在北京大学开设了博物馆学系。当陈老校长鼓励我多写论文时,问我对什么题目最感兴趣。我说,我虽然在文学上下过很多功夫,而真正的兴趣还在艺术。陈校长对此大加鼓励,所以我的前几篇论文都是对书画问题的考证。到了解放前后,我的绘画水平达到最高峰,在几次画展中都有作品参展,而且博得好评。如新中国成立前参展的临沈士充的《桃源图》,曾被认为比吴镜汀老师亲自指导的师兄所临的还要好,为此还引起小小的风波。又如新中国成立后,在由文化部主办的北海公园漪澜堂画展上,我一次有四张作品参展,都受到好评,后来这些作品经过劫波都辗转海外,有的又被人陆续购回。后来我又协助叶恭绰先生筹办中国画院,这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为此陈校长特批我可以一半在北师大,一半在画院工作。如果画院真的筹建起来,也许我会成为那里的专职人员,那就会有我的另一生。可惜的是画院还没成立起来,我和叶先生都成了右派。这无异于当头一棒,对我想成为一个更知名的画家是一个严重的打击,从此以后我的绘画事业停滞了很长时间。一来因在画院为搞我最喜爱的绘画事业而被打成右派,这不能不使我一提到绘画就心灰意冷,甚至害怕,正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二来在以后的工作中,特别强调专业思想,我既已彻底离开画院,那一半也就回到北京师范大学,彻底地成为一名古典文学的教师,再画画就属于专业思想不巩固,不务正业了。这种情况一直继续到“文化大革命”后期,在中华书局点校“二十四史”时,我有时又耐不得寂寞,手痒地忍不住捡起来画几笔,但那严格地说还不是正式的创作,只是兴之所到,随意挥洒而已。“文化大革命”后,思想的禁锢彻底解除了,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这时我的书名远远超过了我的画名,很多年轻人甚至都不知道我原来是学画的出身。那时大量的“书债”已压得我抬不起头、喘不过气来,我找不出时间静下心来画画;即使有时间,我心里也有负担,不敢画:这“书债”都还不过来,再去欠“画债”,我还活不活了?我的很多老朋友都能理解我的苦衷,挚友黄苗子先生曾在一篇“杂说”鄙人的文章中写道:“启先生工画,山水兰竹,清逸绝伦,但极少露这一手,因为单是书法一途,已经使他尝尽了世间酸甜苦辣;如果他又是个画家,那还了得?”此知我者也。所以“文化大革命”后我真正用心画的作品并不多,有十余幅是为筹办“励耘奖学助学基金”而画的,还有一张是为第一个教师节而画的,算是用心之作。

看过我近期作品的人常问我这样一个问题:“您为什么喜欢画朱竹?”我就这样回答他:“省得别人说我是画‘黑画’啊!”“黑画”一词,从广义上说可以泛指一切能够上纲批判的画,如反右时的“一枝红杏出墙来”之类的画;狭义的是说“文化大革命”后不久,有些人画了一批画,如猫头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被正式冠名为“黑画”。听我这样解释的人无不大笑。其实这里面也牵扯到画理问题。难道画墨竹就真实了吗?谁见过黑得像墨一样的竹子?墨竹也好,朱竹也好,都是画家心中之竹,都是画家借以宣泄胸中之气的艺术形象,都不是严格的写实。这又牵扯到画风。我的画属于传统意义上典型的文人画,并不意在写实,而是表现一种情趣、境界。中国的文人画传统渊源悠久,它主要是要和注重写实的“画匠画”相区别。后来在文人画内又形成客观的“内行画”和“外行画”之分:“内行画”更注重画理和艺术效果,“外行画”不注重画理,更偏重表现感受。如我学画时,贾羲民先生就是“外行画”画派的,而吴镜汀先生是“内行画”画派的,但他们都属于传统的文人画,而文人画都强调要从临摹古人入手,和新中国成立后大力提倡的从写生入手有很大的区别。我是喜欢“文人画”中的“内行画”,所以才特意从贾先生门下又转投吴先生门下。我也是从临摹入手,然后再加入自己的艺术想象和艺术构思,追求的是一种理想境界,而不是一丘一壑的真实。我在《谈诗书画的关系》一文中,曾提出这样的观点:

 

(元人)无论所画是山林丘壑还是枯木竹石,他们最先的前提,不是物象是否得真,而是点画是否舒适。换句话说,即是志在笔墨,而不是志在物象。物象几乎要成为舒适笔墨的载体,而这种舒适笔墨下的物象,又与他们的诗情相结合,成为一种新的东西。倪瓒那段有名的题语说他画竹只是写胸中的逸气,任凭观者看成是麻是芦,他全不管。这并非信口胡说,而确实代表了当时不仅止倪氏自己的一种创作思想。


展开
目录

辑 一

诗笔常因画笔开

自叙学画缘由 003

书画创作 004

谈诗书画的关系 017

名词解释 ——绘画术语 029

鉴定书画二三例 031

金石书画漫谈 038

 

辑 二

人生百态尽在画中

谈《韩熙载夜宴图》 057

董元《龙袖骄民图》 071

喜观二玄社影印宋许道宁(传)《渔舟唱晚图》卷   077

宋赵佶摹唐张萱《捣练图》 084

黄子久《秋山图》之真伪 087

董香光《云山图》 091

王石谷临黄子久《富春山居图》残卷 092

王石谷仿山樵画 094

记《式古堂朱墨书画纪》 096

记《楝亭图咏》卷 098

记《恽、王合璧册》 105

徐燕荪的《兵车行》图 109

 

辑 三

成竹在胸见意境

唐末到宋初的几位山水画家 115

米芾画 121

宋徽宗书画师承 124

李唐、马远、夏圭 125

谈南宋院画上题字的“杨妹子” 134

山水画南北宗说考 143

山水画南北宗说辨 162

董其昌书画代笔人考 179

画中龙 198

蓝瑛题画诗 205

谈伪吴历画册 207

伪八大山人画册 210

戾家考——谈绘画史上的一个问题 21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