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记忆的幽邃之处,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珍藏着一段段独特的亲情记忆!本书是一本聚焦于“亲情与怀念”主题的名家散文甄选集,精心编选并收录了史铁生、冯骥才、汪曾祺、季羡林、郑振铎、老舍等文学大家的深情篇章。
在本书中,作家们或深情缅怀已逝的亲人,或细腻描绘日常生活中的温情片段及趣味轶事,或沉思岁月流转的奥秘,每一篇都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展现了栩栩如生的风土人情,令人动容。
本书收录了近五十篇佳作,共计十万余字。这些饱含深情、细腻入微的作品,跨越了亲情牵绊、故土眷恋、家园回响、师友情深以及对岁月的沉思等多个情感维度!愿读者在翻阅本书的过程中,能够细细品味这份不朽的情感,深切感受恒久而温暖人心的爱。
母亲百岁记
文/冯骥才
留在昔时中国人记忆里的,总有一个挂在脖子上、小小而好看的长命锁。那是长辈请人用纯银打制的,锁下边坠着一些精巧的小铃,锁上边刻着四个字:长命百岁。这四个字是世世代代对一个新生儿最美好的祝福,一种极致的吉祥话语,一种遥不可及的人间想望,然而从来没想到它能在我亲人的身上实现。天竟赐我这样的洪福!
天下有多少人能活到三位数?谁能让自己的生命装进去整整一个世纪的岁久年长?
我骄傲地说——我的母亲!
过去,我不曾有过母亲百岁的奢望。但是在母亲过九十岁生日的时候,我萌生出这种浪漫的痴望。太美好的想法总是伴随着隐隐的担忧。我和家人们嘴里全不说,却都分外用心照料她,心照不宣地为她的百岁目标使劲了。我的兄弟姐妹多,大家各尽其心,又都彼此合力,第三代的孙男娣女也加入进来。特别是母亲患病时,那是我们必须一起迎接的挑战。每逢此时,我们就像一支训练有素的球队,凭着默契的配合和倾力倾情,赢下一场场“赛事”。母亲多经磨难,父亲离去后,更加多愁善感;多年
来为母亲消解心结已是我们每个人都擅长的事。我无法知道这些年为了母亲的快乐与健康,我们手足之间反反复复通了多少电话。
然而近年来,当母亲生日我们笑呵呵聚在一起时,也都是满头花发。小弟已七十,大姐都八十了。可是在母亲面前,我们永远是孩子。人只有岁数大了,才会知道做孩子的感觉多珍贵多温馨。谁能像我这样,七十五岁了还是儿子;还有身在一棵大树下的感觉,有故乡、故土和家的感觉;还能闻到只有母亲身上才有的深挚的气息。
人生很奇特。你小时候,母亲照料你保护你,每当有外人敲门,母亲便会起身去开门,决不会叫你去。可是等到你成长起来,母亲老了,再有外人敲门时,去开门的一定是你;该轮到你来呵护母亲了,人间的角色自然而然地发生转变,这就是美好的人伦与人伦的美好。母亲从九十一、九十二、九十三……一步步向前走。一种奇异的感觉出现了,我似乎觉得母亲愈来愈像我的女儿,我要把她放在手心里,我要保护她,叫她实现自古以来人间最瑰丽的梦想——长命百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