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语言、思想与习惯,都能在经典里找到源头。
1938年的昆明,炮声不断,朱自清在"西南联大"的课堂上,为青年讲国学、讲文学……
在扰攘不安的岁月中,战火、贫穷、病痛一直困扰着他,但他仍坚持研究、讲学,耗时四年,写就"理想中一般人的经典读本"《经典常谈》。
相较于广为人知的"散文家"身份,朱自清更珍视自己作为"学者"的使命。他说:"国学是我的职业,文学是我的娱乐。"他自觉承担起文化守望者、传承者的责任,而《经典常谈》便是这一责任的结晶。
本书中,他以大师级散文语言讲述经典的深意,十三篇文章串联起千年典籍的精神血脉。中学生能读懂,大学教授读得津津有味。这本书自初次面世以来,便是国人学习传统文化的首选读本。
这不是一部冷冰冰的国学讲义,而是一场场温暖的文化对谈。
正如朱自清所言:
"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为普及国学经典而撰写的一部重要著作。全书以深入浅出、言简意赅的笔法,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娓娓道来。全书共分为《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章,并附"《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增加原创"读书导引卡"板块。朱自清先生以其深厚的国学功底和高超的文学素养,对每一部中华传统经典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思想价值和艺术特点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揭示了它们在中国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
四书第七
这些书本身重要,有人人必读的价值。
"四书五经"到现在还是我们口头上一句熟语。"五经"是《易》《书》《诗》《礼》《春秋》。"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前二者又简称《学》《庸》,后二者又简称《论》《孟》,有了简称,可见这些书是用得很熟的。
本来呢,从前私塾里,学生入学,是从"四书"读起的。这是那些时代的小学教科书,而且是统一的标准的小学教科书,因为没有不用的。那时先生不讲解,只让学生背诵,不但得背正文,而且得背朱熹的小注。只要囫囵吞枣地念,囫囵吞枣地背,不懂不要紧,将来用得着,自然会懂的。
怎么说将来用得着?那些时候行科举制度。科举是一种竞争的考试制度,考试的主要科目是八股文,题目都出在"四书"里,而且是朱注的"四书"里。科举分几级,考中的得着种种出身或资格,凭着这种资格可以建功立业,也可以升官发财。作好作歹,都得先弄个资格到手。科举几乎是当时读书人唯一的出路。每个学生都先读"四书",而且读的是朱注,便是这个缘故。
将朱注"四书"定为科举用书,是从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起的。规定这四种书,自然因为这些书本身重要,有人人必读的价值。规定朱注,也因为朱注发明书义比旧注好些,切用些。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是单行的。这些书原来只算是诸子书,朱子原来也只称为"四子",但《礼记》《论》《孟》在汉代都立过博士,已经都升到经里去了。后来唐代的"九经"里虽然只有《礼记》,宋代的"十三经"却又将《论》《孟》收了进去。
《中庸》很早就被人单独注意,汉代已有关于《中庸》的著作,六朝时也有,可惜都不传了。关于《大学》的著作,却直到司马光的《大学通义》才开始,这部书也不传了。这些著作并不曾教《学》《庸》普及,教《学》《庸》和《论》《孟》同样普及的是朱子的注,"四书"也是他编在一起的,"四书"的名字也因他而有。
但最初用力提倡这几种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是初学者入德的门径。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部书的分明易晓。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这里没提到《中庸》,可是他们是很推尊《中庸》的。他们在另一处说:"'不偏'叫作'中','不易'叫作'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悟终身受用不尽。"这四种书到了朱子手里才打成一片。他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书便贯串起来了。
他说,古来有小学、大学。小学里教洒扫进退的规矩,和礼、乐、射、御、书、数,所谓"六艺"的。大学里教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道理。所教的都切于民生日用,都是实学。《大学》这部书便是古来大学里教学生的方法,规模大,节目详,而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循序渐进的。程子说是"初学者入德的门径",就是为此。这部书里的道理,并不是为一时一事说的,是为天下后世说的。这是"垂世立教的大典",所以程子举为初学者的第一部书。《论》《孟》虽然也切实,却是"应机接物的微言",问的不是一个人,记的也不是一个人。浅深先后,次序既不分明,抑扬可否,用意也不一样,初学者领会较难,所以程子放在第二步。至于《中庸》,是孔门的心法,初学者领会更难,程子所以另论。
但朱子的意思,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去处;融贯了《论》《孟》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人有人心和道心,人心是私欲,道心是天理。人该修养道心,克制人心,这是心法。朱子的意思,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他所以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孟》合为"四书",作为初学者的基础教本。
后来规定"四书"为科举用书,原也根据这番意思。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读"四书",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合于他提倡的本心的。至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那是书贾因为《学》《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
《礼记》里的《大学》,本是一篇东西,朱子给分成经一章,传十章,传是解释经的。因为要使传合经,他又颠倒了原文的次序,并补上一段。他注《中庸》时,虽没有这样大的改变,可是所分的章节,也与郑玄注的不同。所以这两部书的注,称为《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孟》的注,却是融合各家而成,所以称为《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大学》的经一章,朱子想着是曾子追述孔子的话;传十章,他相信是曾子的意思,由弟子们记下的。
《中庸》的著者,朱子和程子一样,都接受《史记》的记载,认为是子思。但关于书名的解释,他修正了一些。他说,"中"除"不偏"外,还有"无过无不及的意思";"庸"解作"不易",不如解作"平常"的好。
照近人的研究,《大学》的思想和文字,很有和荀子相同的地方,大概是荀子学派的著作。《中庸》,首尾和中段思想不一贯,从前就有人疑心。照近来的看法,这部书的中段也许是子思原著的一部分,发扬孔子的学说,如"时中""忠恕""知仁勇""五伦"等。首尾呢,怕是另一关于《中庸》的著作,经后人混合起来的,这里发扬的是孟子的天人相通的哲理,所谓"至诚""尽性",都是的。著者大约是一个孟子学派。
《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的。这部书不但显示一个伟大人格--孔子,并且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的节目:如"君子""仁""忠恕",如"时习""阙疑""好古""隅反""择善""困学"等,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
《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书中说"仁"兼说"义",分辨"义""利"甚严,而辩"性善",教人求"放心",影响更大。又说到"养浩然之气",那"至大至刚""配义与道"的"浩然之气",这是修养的最高境界,所谓天人相通的哲理。书中攻击杨朱、墨翟两派,词锋咄咄逼人。这在儒家叫作攻异端,功劳是很大的。
孟子生在战国时代,他不免"好辩",他自己也觉得的,他的话流露着"英气","有圭角",和孔子的温润是不同的。所以儒家只称为"亚圣",次于孔子一等。《孟子》有东汉的赵岐注。《论语》有孔安国、马融、郑玄诸家注,却都已残佚,只零星地见于魏何晏的《集解》里。汉儒注经,多以训诂名物为重,但《论》《孟》词意显明,所以只解释文句,推阐义理而止。
魏、晋以来,玄谈大盛,孔子已经道家化,解《论语》的也多参入玄谈,参入当时的道家哲学。这些后来却都不流行了。到了朱子,给《论》《孟》作注,虽说融会各家,其实也用他自己的哲学作架子。他注《学》《庸》,更显然如此。他的哲学切于世用,所以一般人接受了,将他解释的孔子当作真的孔子。
他那一套"四书"注实在用尽了平生的力量,改定至再至三,直到临死的时候,他还在改定《大学·诚意章》的注。注以外又作了《四书或问》,发扬注义,并论述对于旧说的或取或舍的理由。他在"四书"上这样下功夫,一面固然为了诱导初学者,一面还有一个用意,便是排斥老、佛,建立道统。
他在《中庸章句序》里论到诸圣道统的传承,末尾自谦说,"于道统之传,不敢妄议",其实他是隐隐在以传道统自期呢。《中庸》传授心法,正是道统的根本。将它加在《大学》《论》《孟》之后而成"四书",朱子自己虽然说是给初学者打基础,但一大半恐怕还是为了建立道统,不过他自己不好说出罢了。他注"四书"在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年)。他死后,朝廷将他的"四书"注审定为官书,从此盛行起来。他果然成了传儒家道统的大师了。
序
读书导引卡
《说文解字》第一
《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
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周易》第二
八卦及阴阳五行和我们非常熟悉,
这些道理直到现在还是我们大部分人的信仰。
《尚书》第三
《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
"尚",上也。《尚书》据说就是"上古帝王的书"。
《诗经》第四
诗的源头是歌谣。
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随时拣一支合式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
三《礼》第五
儒家有拿礼来包罗万象的野心,他们认礼为治乱的根本,
这种思想可以叫作礼治主义。
《春秋》三传第六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
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
所以也是我们第一部通史。
四书第七
这些书本身重要,
有人人必读的价值。
《战国策》第八
所谓战国时代,便指这里的二百零二年,
而战国的名称也是刘向在这部书的序里定出的。
《史记》《汉书》第九
《史》《汉》二书,
文质和烦省虽然各不相同,而所采者博,
所择者精,却是一样,组织的宏大,描写的曲达,也同工异曲。
二书并称良史,绝不是偶然的。
诸子第十
这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发达的时代,
在中国学术史里是稀有的。
辞赋第十一
赋似乎是我国特有的体制,虽然有韵,
而就它全部的发展看,却与文近些,不算是诗。
诗第十二
历代诗各有胜场也各有短处,
只要知道新、变,便是进步。
文第十三
中国一切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
语言的现代化也是自然的趋势,并不足怪的。
附?"《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
唐代是诗的时代,许多大诗家都在这时代出现,
各种诗体也都在这时代发展。
参考资料
今天为什么读朱自清?为的是领略其作品背后的人格品性,为的是重温几代人的文学记忆,更为了在不断传诵的经典中品味其文化观念,找寻当下的精神资源。
--《光明日报》
朱自清以高度洗练而娴熟的笔法对于十三类经典进行了准确又不失生动的介绍,使得全书兼备学术性与文学感。
--《中国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