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乡亲们(客家文化作底色,描绘乡村画卷)
0.00     定价 ¥ 86.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1229585
  • 作      者:
    钟兆云,钟巧云
  • 出 版 社 :
    作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2-01
收藏
作者简介
  钟兆云,福建省作协副主席。中学时代发表处女作,迄今已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解放军文艺》《当代中国史研究》等报刊发表作品及学术论文,出版专著《刘亚楼上将》、《辜鸿铭》(三卷本)、《商道和人道》、《我的国籍我的血》、《海的那头是中国》、《谷文昌:只为百姓梦圆》、《奔跑的中国草》及乡村三部曲等五十余部,两千余万字。参与编剧的长篇电视连续剧曾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作品曾入选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获首届中国人民解放军图书奖、首届华侨文学奖、2023年度中国好书、2023年文学好书榜年度好书、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
  
  钟巧云,闽西客家农民,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作协会员,武平县政协委员,武平县政协文史员,武平县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会员,武平县作协副会长。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中二年级时辍学回家务农,亦耕亦读中痴迷文学至今,在《北京文学》、《光明日报》、香港《大公报》等报刊发表多篇作品。与弟弟钟兆云合著乡村三部曲,并出版个人散文集《一味难尽》。曾获福建省优秀文学作品奖。
展开
内容介绍
  《乡亲们》以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客家乡村为创作舞台,揭示了当代中国南方乡村农民群体的命运遭际和心灵秘密,尤其是转型时期他们所遇到的种种问题,以及新农村建设中不容回避的现实矛盾。
  《乡亲们》作者从血脉深情的印记出发,凭借数十年的精细体察,勾勒出农民在城乡差距下的追求、抗争、堕落与坚守,刻画了多层面的冲突与情感纠葛,展现出美丑善恶的世间百态,透视了底层疾苦,描绘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乡亲们》描摹出一派色彩斑斓的乡土意象,浓郁地渲染客家民俗和田园风光,人物对话采撷原生态的客家方言及俗语,在着力弘扬客家文化的同时,呼唤客属乡亲的家园记忆和精神共鸣。
展开
精彩书摘
  《乡亲们》:
  大姐子珍因家里生活条件差,又是老大,读到小学四年级时,祖母就不让她上学了,说女孩子读再多书也是要嫁人的,不如回来挣工分。她从小聪明能干,心灵手巧,什么事情一点即通,样样都干得多快好省,辍学后,就帮祖母照看我们,同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到了十七八岁,一个人见人夸的劳动能手就这样炼成了。
  后来听母亲讲,大姐小时也很调皮。一次,她不小心打碎了灯盏,就偷偷把碎片包起来,埋在屋后的桃树下,然后把家里的事情都做得井井有条。她想,能瞒则瞒,万一瞒不住,自己也可将功补过。晚饭时,母亲找不着灯盏,就问子瑜、子云:“你两个看见灯盏了吗?”
  子瑜、子云都说没有。母亲只问他们的原因是,大姐比较大,又懂事,子龙又太小,够不着灯盏,这罪过自然落到了中间两兄妹的身上。
  子瑜多读了两年书,说话一向尖刻,毫不留情。当母亲一直说这灯盏的失踪肯定与他和子云有关时,一脸无辜的他气愤地说:“别什么事情总冤枉我和老妹,不要把大的小的当宝贝,我们中间的是夹老古有人疼,现在还不知道哪头禾好做种。”
  那时,子云刚上学,什么都一窍不通,就连反驳母亲的话也学得不够,只知道被人冤枉的滋味不好受,听到哥哥反驳母亲,心里很是痛快。
  “奇怪,昨晡夜还用着的灯盏,难道有脚会走?”出于无奈,母亲才把脸转向大姐,问她看见没有。
  大姐那会儿也才十六七岁,却精灵得很,而且城府不浅,明明做了亏心事,竟还能若无其事地说:“我哪知道,我回来一直没闲过,看到了怎会不告诉你,又不是好吃的,我会偷吃了不成?再找找看。”
  于是,那天的晚餐是在黑暗中进行的。
  次日早晨,队里不用加班,母亲去屋后的菜园里浇水,无意中发现桃树下面有挖松的新土。她感到蹊跷,拿锄头挖开一看,泥土里有一草纸包,里面是灯盏的碎片!
  母亲重新包好碎片,带回家,把严厉中带有责怪的眼神投向哥哥和子云,说不管是谁打碎的她都不会打骂,只要承认就行。哥哥和子云的坚持得到了信任,母亲终于把写满疑问的眼神投向大姐。看到赃物,大姐再狡猾,也不得不承认是自己不小心打碎的。
  母亲叹了口气,说:“子珍,你是老大,什么事都要带好头。灯盏打碎了有什么关系,以后小心就是了。害得我东找西找,还冤枉了老弟老妹,以后可不能再这样花花舌舌了啊!”
  “嗯。”大姐低首认错。
  还有更让母亲头痛的事。按我们这里的风俗,一到年关,每家每户都会用糯米粉油炸一些板子以迎新春,人人爱吃。我们家亲戚多,走动又繁,母亲总要留一些粄子,等来客回去时,用草纸包上作回礼。原本一满缸的板子,眼看越留越少,就如猴子看果园,枝头果实越看越少。母亲不好再随便冤枉我们,就把缸挪开,偷偷藏到别处。但过几天一看,发现又少了不少。她费尽心机,能藏的地方都藏了,奈何“偷吃贼”却是神偷。母亲当然知道是那贼,却哭笑不得,最后把装板子的缸藏到了柴火堆里,满心以为,这下是大碗里装糍粑——稳稳当当,小马拴在大树上——牢靠。一天,嫁到外地的七姑回娘家来了,还带来两个女儿。母亲就去装板子给她们吃,掀开缸盖一看,肚子就像发了酵的面粉,气鼓鼓的——没想到,一番心机,到头来还是瞎子打灯笼白费劲!看到缸里屈指可数的板子,母亲纵有再好的脾气,此刻也像火舌碰着了火柴,火气小不了。
  等七姑她们回去后,母亲就把我们兄弟姐妹四个都叫到身边,黑着脸,用异常严厉的眼神盯着我们。子云和子龙吓得头都不敢抬,哥哥也莫名其妙,大姐心中已猜中七八分,却仍像水仙不开花——装蒜:“奶,板子还有吗?我想吃板子了。”好家伙,真能装,不枉多长几岁,大事临头,还能如此沉着。
  母亲冷峻地说:“子珍,你不要再装了,板子越来越少,与你脱不了干系,因为他们三个经常要我拿板子吃,而你一次也没要,你说是不是你偷吃了?”
  “可别冤枉我,我每天都和你一起干活,再说你藏得那么好,我哪有时间去找,当官也要讲理。”大姐像是掉在油缸里的皮球,又圆又滑。
  母亲听了,觉得言之有理,于是把脸转向哥哥。不待她开口,哥哥就说:“奶,你别这样看我,我尿都会吓出来,我敢发誓,我要是偷吃了板子,我就不姓钟!”
  “不姓钟你姓什么?”这句话刚好被踏入家门的父亲听到。他圆睁双目,怒视哥哥,看他的样子,就像导火索上挂炸药,一触即发。
  “要是老被人冤枉,老是‘黄狗偷食,白狗受罪’,老是像唐山的火车那样倒煤(霉),我姓什么都不姓钟。”哥哥就像不怕死的小兵张嘎,明知道顶撞父亲就像狗咬雷公惹天祸,还是据理力争。
  “你这个瞎眼狗,认识几个瞎眼字,就敢顶撞我了。今天我不教训你,你就会像哈巴狗咬月光,不知天有多高了!”
  父亲人贼瘦,而且那几年身体又不太好,但家中孩子谁要是触怒了他,他就会发火,甚至解下皮带抽打。子云打小怕死,从不敢去捅这个马蜂窝。哥哥和子龙是男孩,胆儿大,为此曾得过父亲的不少“赏赐”。这俩小子在父亲骂过打过后,竟还说:“骂是风吹过,打是皮上过,没什么可怕的!”尤其是哥哥,像是吃火药长大的,父亲的皮带打在身上,他从不哼一声,还一个劲地顶撞:“反正我是没人疼的夹老古,打死就算了,打死了我你也会被政府捉去劳改。”
  子云怕痛怕死,父亲的皮带响一下,她的心就格登一下,眼睛就眨一下。其实她很佩服哥哥,心想哥哥要是参加了革命,一定会和小兵张嘎一样,是个顶天立地的英雄。
展开
目录
围屋里的鸡毛蒜皮
父亲正传
宝哥
发哥的生前死后
“土皇帝”虎腚
“四类分子”一家遭逢记
如此婆媳
大伯母的风尘往事
村里有个霸坑鸟
风水
光棍司令有富古
牛皮舅
发贵狗
两性人
“广播筒”逸事
无主题婚姻变奏
花心男和倒贴女
王晃子的婚外情
屠者
乌龟和钱归
赌徒
村妇的名节
夫妻之道
旋转人生
唢呐班
铺路进行曲
征地补偿众生相
扶贫款
村选一二三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