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大树朝天
0.00     定价 ¥ 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204183265
  • 作      者:
    王化军
  • 出 版 社 :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4-01
收藏
作者简介
  王化军,70后,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摄影家协会会员。自1994年开始,撰写的数百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中国绿色时报》等报纸发表,并多次在征文中获奖。2018年举办“镜像青城”个人摄影展,2023年获奖摄影。作品《贺兰丝路》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获第三届(2019年)、第四届(2020年)、第六届(2024年)、费孝通田野调查奖、2021年被自治区党委、政府授予、“全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2023年出版长篇小说《剥麻收籽》,获第二十六届北方优秀文艺图书奖二等奖。
展开
内容介绍
  2024年春暖花开的时候,老王提出以日记内容为主体,将父亲一生的经历改编成长篇小说。从起意构思、框架设计到题材选择、查找资料、统稿修改,我都是见证者。正如威尔·杜兰特所言:没有人可以将一百个世纪的历史浓缩进一百页的书里。浓缩人的一生,亦如此。老王想要仅靠父亲日记里记录的往事,编织和延展出老父亲在大步前进的时代里跌宕起伏的一生,并且将他从父亲那里感受到的能量传递出去,对于非文学专业出身的他来说,是有些艰难的。
  这个过程中,他无数次打电话询问二哥父亲生前某件事的来龙去脉,或为了日记里提到的某一句话,查遍时代更迭中那些被人们遗忘了的久远往事,然后在浩瀚如烟海的历史长河里寻找与父亲有关的蛛丝马迹。偶尔,他拿起烟吸几口,有几次还失了眠,甚至还会在深更半夜突然爬起来写上一段。对此,我是理解的。谁让他这么想把父亲身上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变成人们又能看见又能摸着,还能驱寒、解乏、指路的东西呢。
  途中,我陆续读完。在老王系统的叙述里,那个我仿似书本里见过的老人,模样渐渐清晰起来。清晰的,莫过于他那个宽宽展展的额头和坦坦荡荡的胸怀。他把打好江山和守好江山的雄心壮志,变成了朴素的“老百姓是天”。
  有的段落,在我读来,虽然叙述略为仓促,但我满足于读到了老人身上的风骨。那种风骨,来自于时代客观的烙印和生命主观的选择,且因为时间的流逝和观念的革新,越来越像一个老物件。而我经常分不清的是,我们和那些老物件,究竟谁在沉睡。
展开
精彩书评
  ★真实是一切可读物的灵魂,《大树朝天》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到位。活跃在这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家国情怀和喜怒哀乐,都让读者有真切的触摸。同时,一系列具有史料价值的故事和数据,也以文学的样式被生动记录,实为难能可贵。
  ——黄亚洲,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
  
  ★那是让我们血脉偾张的年代:风雨如磐,他们仰望北斗;即使胸膛布满了弹孔,鲜血里流淌出的也是东方喷薄的日出!他们用血肉之躯垒积起共和国的尊严与丰碑。作者以对国家前途、个人命运及其相互关系的深刻思考,完成了这部小说宏大的家国叙事。
  ——阿古拉泰,著名诗人、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
  
  ★《大树朝天》不仅是一部小说,也是关于社会、时代的一次深刻反思,它以深邃的笔触和情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关于梦想、信念、行动与爱的壮丽画卷,大树成为坚韧不拔、勇往直前、不畏风雨的象征,始终朝着天空的方向生长……
  ——张立洁,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全国巾帼建功标兵
展开
精彩书摘
  《大树朝天》:
  王井窑和媳妇膝下也有一儿一女。女儿是老大,出生时突然下起了一阵雨,之后雨过天晴,太阳格外温暖,这是个好兆头,王井窑想起苏轼那句诗“薄雷轻雨晓晴初,陌上春泥未溅裾”,便给女儿取名叫王向阳。一个农民,肩挑日月四季,从青壮到老朽,有接续的子孙把粒粒种子播撒得漫山遍野,一茬一茬长出收获的遍地金黄,香火不断才叫人羡慕。王井窑盘算着,若是女儿嫁出,王家便成了绝户,等自己百年之后,香火岂不无人承继?早晚还得生个儿子。王井窑的媳妇十分争气,一年后便圆了王井窑的愿望,生了个天庭饱满地阁方圆的小子。王井窑美得窒息,那一刻,觉得接受人间任何冷热都是值得的,从此无论亲情、友情、爱情,哪怕是陌生人之间,他都是三百六十度无死角的真挚。
  与女儿不同的是,儿子从第三日便开始他持续多年的号啕大哭,很少睡觉,不停地哭,仿佛将前世遭受的所有创伤都带到了现世,吃饱了哭,睡醒了也哭,白天哭,夜里也哭。王井窑围着他转,媳妇抱着他睡,还是很难安静。左邻右舍明里暗里提醒王井窑,这孩子哭得怪异,别是房前屋后哪里犯了忌讳,或是孩子得了什么暗症,说得王井窑心里直发毛,于是从邻村请来风水先生。风水先生喝了王井窑从文地主那儿借来的茶,又在房前屋后叽哩哇啦折腾了两个时辰,也不济事,孩子照哭不误。王井窑又托文保生找来县里的大夫,看了半天,说没啥毛病。孩子还小,哪里懂得少哭为孝,更不懂缺钙会增强神经兴奋性,烦躁了不会说只好哭闹了。王井窑夫妇俩以为是产妇吃不到有营养的东西,再加上他们对孩子照顾不周,亏待了孩子。夫妇俩觉得欠这孩子一剂良药,而且这良药属实难找。
  其实,人和人不尽相同,但没有任何人的一生不需要治愈。小孩子哇哇大哭宣告他们的身体或心灵需要被治愈,一年一年,一岁一岁,一个人一天天长大的过程,都是从被治愈到自愈的过程。这个世界上没有全知全能的人和人生,只有一个问题连着一个问题的人生,和不停解决问题的人。问题是伤口,解决是药,问题被解决,即治愈。
  秋去春来,天气渐渐暖和起来,日头好的时候,王井窑媳妇便抱着哭闹的孩子出门,把孩子放在门前大榆树下晒太阳,她就在旁边捡豆子。王井窑的媳妇虽是寻常农妇,但性格温婉,尊重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不大惊小怪,不以母亲的个人意志为转移,从不轻易指责两个孩子。那个打小爱哭的小儿子,竟在门前那棵大榆树下表现出难得的讨人欢喜,嘴甜、手勤,深得树下聊天的乡里乡亲疼爱,这也让村子里杞人忧天的邻居不再跟着忧心。王井窑跟媳妇说,儿子来到世上,有哭有笑,这是他的人生,咱俩无法代受。门口这棵几百年的大榆树,是村里老少歇脚乘凉的去处,背靠大树有依托,上天自然会照顾好他,就给他取名叫王大树。
  关于这棵大榆树,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不满一周岁的时候,因部落间攻伐,家遭屠戮,给他爷爷喂马的老人掩护他藏在家中,才幸免于难。他在放牧的窝铺长大成人,年少放马时,曾吃过这棵老树的榆钱儿。还有传说,清朝康熙皇帝北征时,曾在树下歇马宿营。夜间,狂风大作,随之虎啸狼嚎,恶虫猛兽把御驾营地包围。随征侍卫、将士见状,立即防卫,张弓力射,但越射恶虫猛兽越多,越射越发逼近。正值防不胜防之际,从大榆树的树洞里晃出无数大大小小闪闪烁烁的绿灯,原来是长短粗细不等的蛇,一条一条往外爬,在宿营地外围形成一圈,与恶虫猛兽对峙。恶虫猛兽见状不敢上前,渐渐退去,进而销声匿迹。事后这些蛇又爬回树洞中。康熙皇帝安稳地睡了一夜。第二天清晨听了侍卫的回禀后,感念大榆树有灵,尊为神树,此后无人敢攀折其枝干。民间也传闻,树根下的深洞里住着蛇仙,曾舍药给穷苦老百姓治病。总之,在村里人看来,这棵树是神树,所以有事没事都爱来沾沾神气以图吉利,有病有灾的更是跪在那儿念念有词,以期化险为夷。
  王井窑的两个孩子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平安地活了下来,实属不易。王井窑夫妇俩忙起来常常是起早贪黑,很多时候姐弟俩饿着肚子进门却看不到午饭,这时他们通常会安安静静地帮父母干活,那份大人眼里的安静与懂事,是那个跌宕起伏的年代造就的。得到成全的,还有王井窑通过文保生的帮忙,让王大树和文桂兰一起走进了一心想读的国民优级学校,听上了县城里讲着普通话、写着小楷书的语文老师讲的“三人行必有我师”。
展开
目录
第一部 从村里到区里
第一章 大榆树下
第二章 跟着谁走

第二部 从县里到市里
第一章 率土归心
第二章 来时的路

第三部 从市里到公社
第一章 离不开你
第二章 马不停蹄

第四部 从公社到县里
第一章 东西两院
第二章 大碗吃饭

第五部 从县里到厂里
第一章 玻璃反光
第二章 殊途同归

第六部 从厂里到院里
第一章 一日三餐
第二章 生老病死

第七部 从院里到屋里
第一章 四季轮回
第二章 隔空对话

第八部 从屋里到梦里

绿树成荫(代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