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人家(一部大江大湖人永不放弃的创业史)》:
俩人赶到鱼巷子,已是半上午。鱼巷子坐落在洞庭镇长风湖东南角,是一条呈七字形的巷子,麻石铺成的地板早被人踩得圆滑溜光,两边是青砖砌成的阁楼,据说这条巷子早在乾隆年间就形成了鱼市。巷子路边的鱼琳琅满目,银鱼、湖刀、麻鲢、鲤鱼、鳜鱼、青鱼、翘白等野生鱼类应有尽有。但岭阳是渔乡,渔民带来的鱼市盛况,也直接将整个水产品价格拖入白菜价。加上巷子外十公里地段成了自由农贸交易市场,这里生意便差了许多。
神气活现的几个客户是周边工厂食堂的采购员,他们脚踩三轮车,还在巷子口就被三五成群的鱼贩子给拦截下来,鱼贩子围上前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家产品,都被采购员婉言谢绝。这些采购员来鱼巷子指名道姓只要“宋记”的鱼,这让位于巷头开鱼档的罗茂生恨得牙痒痒又无可奈何。
巷尾的宋记鱼铺门前一群人正在排队取货,诱人的鱼香徐徐飘来。宋记鱼铺铺面不足二十平方米,铺里挂满了风干鱼。门前除了满池子活蹦乱跳的鱼外,还有宋长江特制的一口露天土灶。袅袅炊烟中,一帮人正在围观许玉珍做八仙辣鱼酱。以前许玉珍为了让孩子们有下饭菜,每天在鱼巷子摆完摊后,便把别人不要的鱼皮鱼肚鱼子收了回去,捣鼓几下,这堆“鱼垃圾”便成了桌上的一道美味——八仙辣鱼酱。一传十,十传百,这辣鱼酱后来竟成了当地人饭桌上必不可少的食品。每天找上门订货的人要排长队,接着她又捣鼓出了八种鱼食品,取名“八仙记”。许玉珍的名字渐渐被“八仙妈”替代。
周边很多人想学样,许玉珍便现卖现做,身穿蓝色褂子,系着碎花围腰,乌黑的头发整齐盘在脑后,脸如满月,眉眼含笑,做食品时专注虔诚。一旁案板上齐齐排放着八种鱼食材,以及豆豉、辣椒、葱、姜、蒜等配料,鱼下锅煎至金黄,十几种配料也在她手中如天女散花般收放自如。不一会儿一锅香气扑鼻的八仙辣鱼酱便出炉了。
一群人抢着尝鲜,忙着下单,一时讨价还价声像在对山歌。许玉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动作麻利,过秤、装包、收钱,一气呵成。—旁的宋明泽和曹晓娅赶紧帮着打下手。客人走时,许玉珍往往要多送一包:“来,来,这一包是送给孩子们吃的。不管要多少鱼,明天早上来保管有就是。”
一旁的曹晓娅见了不由得竖起大拇指:“婶啊,一盅茶的工夫您就接了几笔大单子,在鱼巷子也只有您八仙妈才有这本事。我要拜您为师,收下我这个徒弟吧。”八仙妈笑道:“又在拿你婶开心哈,当老师多体面啊,不像我成天一身鱼腥味。”
一阵轰轰声由远而近,宋明兴骑着摩托车赶了回来,泊车后,他和客人打招呼,说是去周边工厂送货去了。在宋明泽眼中,大哥宋明兴最像父亲,宽头大脸,走路生风。
不一会儿,宋长江也带着周大河等五六个渔民代表拥进店铺。宋长江哪怕说句玩笑话也必要兑现,说要请他们来店铺吃酒,就真带来了。
这丝毫难不倒许玉珍,拥进再多的客人她也能招待得井井有条,喊坐、泡茶、递烟、上小吃。她招呼道:“哟,大河来了,来,来吃盅熬姜茶。”寒暄的工夫,每人手中端上了一盅茶不说,还品尝到了许玉珍端来的湖鲜小吃。
周大河说:“玉珍嫂子啊,今天我们是来讨酒喝的呀。”
“昨天才送来的两坛老酒,今天请你们喝个够。”许玉珍又转向宋明兴,“赶紧把那条岸鲤给破了。”
宋明兴接到指令,一声“好嘞”就扯去上身衣衫,赤膊上阵,蹲在鱼池边抓来一条大鱼。一堆人又拥上前去围观他的“指甲破鱼不用刀”的功夫。厨艺方面,宋明兴至少学到了宋长江的七成。
宋长江老家河西语境村,祖辈渔民,人家三橹当不得他一篙。他撒网如刮风,破鱼能起风,吆喝一声整条鱼巷子人的耳朵都差点被震聋,此话虽是夸张了点,看宋明兴就知八九不离十。宋明兴蹲在鱼池边,脚尖着地稳如磐石,左手摸鱼右手起,唰唰声中只见鱼鳞飞起。旁人都没看清怎么回事,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鱼已被他用指甲修理得干干净净。
宋明泽想上前帮忙,却插不上手。炉灶边的父亲接手忙活开来。父亲的绝活是能把一条鱼做出十几种花样来。鱼要现杀现做,遇到主顾多时,必会留客吃酒。大家闲聊的工夫,一张简陋的桌上已摆满鱼肴。水上人家鱼总是有的吃,但缺米少油,一池鱼也未必能换几两油,父亲倒好,一顿酒的工夫就要浪费全家人半个月的油盐。奶奶心疼不已地把店铺里的油给藏了起来,却难不倒他。他用清水煮鱼一样能香飘十里,不过是将几片生姜和路边扯的一把紫苏丢在锅里,煮出来的味道竟是鲜美无比。
忙活半天,已到了吃中饭的时间,一群人围坐一桌好不热闹。有人掐准了时间似的骑着一辆自行车停在鱼档前面。宋长江起身招呼:“建设来了,正等你呢,你有口福,我岳父昨天送来两坛老酒,快来,先喝两盅再说。”
马建设是附近一家大型兵工厂的后勤采购员,和宋长江年龄相仿,身材魁梧,面相周正。今天他足蹬解放鞋,腰扎一根军用皮带,肩上背着一个黄挎包,精神抖擞。
宋明泽上前招呼:“干爹来了,今天我爸下厨,弄了一桌菜。”宋明泽接过马建设送来的一块五花肉,转身递给了母亲。马建设是宋明泽三岁时认的干爹。这些年多亏马建设关照,一家人才渡过难关。寒暄几句后,马建设坐在了宋长江身边,趁着喝酒的空当,许玉珍又加了几道菜,天热加上在炉灶边忙活一阵,她端菜上桌时,脸上就像抹了两团胭脂,洞庭湖的风光都被她比了下去。
……
展开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吴义勤
★在当下有关“新时代山乡巨变”的文学书写中,《洞庭人家》以丰盛扎实的日常经验描写、生动感人的创业者形象塑造,显现出别具一格的风貌。余红是一位对当代生活的内在结构别有体会的作家,这使《洞庭人家》成为对地方、对人的一次重新发现。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李敬泽
★《洞庭人家》是一部编年体创业史,以宋家三代人的艰苦奋斗和曲折成长,描绘了洞庭湖地区四十多年改革发展的壮阔场景,又以纷繁复杂的人物塑造和故事讲述,勾勒出宏大深广的生活画卷。风物风情彰显大湖神韵,欢乐忧伤道尽百姓甘苦,斑驳陆离原是生活底色。
——湖南省作家协会原主席 王跃文
★《洞庭人家》以洞庭湖地区城乡交叉地带为舞台,书写了宋明泽从部队转业回乡创业的非凡经历,歌吟了他把个人奋斗融入乡村振兴的不懈追求,表现了民营企业家在改革开放中的成长与奉献。故事引人入胜,人物鲜活生动。这部作品既是作者个人创作的新突破,也是现实题材长篇写作的新收获。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 白烨
★这是一部具有鲜明洞庭湖印记的小说,呈现了洞庭湖地区别样的生态风景。余红带着细腻的情感,以清新生动的语言将湖区人的故事娓娓道来,描绘出一幅大江大湖走向新时代的壮阔画卷,塑造了“洞庭人家”这一独特文学典型。这一群体式典型与洞庭湖相伴而生,具有水的品性,凝聚为一种洞庭湖精神,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上善若水”的精神魅力。
——著名评论家 贺绍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