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洞庭人家(一部大江大湖人永不放弃的创业史)
0.00     定价 ¥ 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1231830
  • 作      者:
    余红
  • 出 版 社 :
    作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4-01
收藏
作者简介
  余红,湖南岳阳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小说学会副会长,湖南省文艺人才扶持“三百工程”文艺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著有长篇小说《黑煤》《鸿运》《琥珀城》《从未走远》《洞庭人家》,中短篇小说《百合株》《清除淤泥》《五颜六色》等。多篇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艺术报》《中国作家》等。《清除淤泥》荣获2016年“中骏杯”《小说选刊》双年奖读者zui佳印象奖,《百合株》荣获湖南省第六届毛泽东文学奖,《我的青春有片海》荣获2019年第四届海峡两岸新媒体原创文学大赛银奖。《洞庭人家》入选“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
展开
内容介绍
  改革开放以来,以宋长江、许玉珍为代表的创业者,深耕细挖宋记食品,图谋生计与发展;以宋明泽为代表的先行者,带领洞庭镇人在改革与转型的矛盾中突围,带动周边三区五乡共同发展;以宋云帆、宋云峰为代表的新一代,紧跟新时代潮流,守正创新,与湖区一起奔向更美好的未来。
  个体创业者、改革先行者、生态守护者,以他们的勤劳、智慧、执着,为建设湖区、振兴乡村、守护一江碧水,描绘出一幅向着未来砥砺前行的壮丽画卷。
展开
精彩书评
  ★《洞庭人家》以细腻笔触勾勒时代轮廓,以人写史,由宋家三代人的奋斗历程,生动呈现了洞庭湖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进程与时代演变。以事写人,塑造了以宋明泽为代表的新一代民营企业家形象。题材独特,主题鲜明,是对“新时代山乡巨变”的生动诠释。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吴义勤
  
  ★在当下有关“新时代山乡巨变”的文学书写中,《洞庭人家》以丰盛扎实的日常经验描写、生动感人的创业者形象塑造,显现出别具一格的风貌。余红是一位对当代生活的内在结构别有体会的作家,这使《洞庭人家》成为对地方、对人的一次重新发现。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李敬泽
  
  ★《洞庭人家》是一部编年体创业史,以宋家三代人的艰苦奋斗和曲折成长,描绘了洞庭湖地区四十多年改革发展的壮阔场景,又以纷繁复杂的人物塑造和故事讲述,勾勒出宏大深广的生活画卷。风物风情彰显大湖神韵,欢乐忧伤道尽百姓甘苦,斑驳陆离原是生活底色。
  ——湖南省作家协会原主席 王跃文
  
  ★《洞庭人家》以洞庭湖地区城乡交叉地带为舞台,书写了宋明泽从部队转业回乡创业的非凡经历,歌吟了他把个人奋斗融入乡村振兴的不懈追求,表现了民营企业家在改革开放中的成长与奉献。故事引人入胜,人物鲜活生动。这部作品既是作者个人创作的新突破,也是现实题材长篇写作的新收获。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 白烨
  
  ★这是一部具有鲜明洞庭湖印记的小说,呈现了洞庭湖地区别样的生态风景。余红带着细腻的情感,以清新生动的语言将湖区人的故事娓娓道来,描绘出一幅大江大湖走向新时代的壮阔画卷,塑造了“洞庭人家”这一独特文学典型。这一群体式典型与洞庭湖相伴而生,具有水的品性,凝聚为一种洞庭湖精神,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上善若水”的精神魅力。
  ——著名评论家 贺绍俊
展开
精彩书摘
  《洞庭人家(一部大江大湖人永不放弃的创业史)》:
  俩人赶到鱼巷子,已是半上午。鱼巷子坐落在洞庭镇长风湖东南角,是一条呈七字形的巷子,麻石铺成的地板早被人踩得圆滑溜光,两边是青砖砌成的阁楼,据说这条巷子早在乾隆年间就形成了鱼市。巷子路边的鱼琳琅满目,银鱼、湖刀、麻鲢、鲤鱼、鳜鱼、青鱼、翘白等野生鱼类应有尽有。但岭阳是渔乡,渔民带来的鱼市盛况,也直接将整个水产品价格拖入白菜价。加上巷子外十公里地段成了自由农贸交易市场,这里生意便差了许多。
  神气活现的几个客户是周边工厂食堂的采购员,他们脚踩三轮车,还在巷子口就被三五成群的鱼贩子给拦截下来,鱼贩子围上前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家产品,都被采购员婉言谢绝。这些采购员来鱼巷子指名道姓只要“宋记”的鱼,这让位于巷头开鱼档的罗茂生恨得牙痒痒又无可奈何。
  巷尾的宋记鱼铺门前一群人正在排队取货,诱人的鱼香徐徐飘来。宋记鱼铺铺面不足二十平方米,铺里挂满了风干鱼。门前除了满池子活蹦乱跳的鱼外,还有宋长江特制的一口露天土灶。袅袅炊烟中,一帮人正在围观许玉珍做八仙辣鱼酱。以前许玉珍为了让孩子们有下饭菜,每天在鱼巷子摆完摊后,便把别人不要的鱼皮鱼肚鱼子收了回去,捣鼓几下,这堆“鱼垃圾”便成了桌上的一道美味——八仙辣鱼酱。一传十,十传百,这辣鱼酱后来竟成了当地人饭桌上必不可少的食品。每天找上门订货的人要排长队,接着她又捣鼓出了八种鱼食品,取名“八仙记”。许玉珍的名字渐渐被“八仙妈”替代。
  周边很多人想学样,许玉珍便现卖现做,身穿蓝色褂子,系着碎花围腰,乌黑的头发整齐盘在脑后,脸如满月,眉眼含笑,做食品时专注虔诚。一旁案板上齐齐排放着八种鱼食材,以及豆豉、辣椒、葱、姜、蒜等配料,鱼下锅煎至金黄,十几种配料也在她手中如天女散花般收放自如。不一会儿一锅香气扑鼻的八仙辣鱼酱便出炉了。
  一群人抢着尝鲜,忙着下单,一时讨价还价声像在对山歌。许玉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动作麻利,过秤、装包、收钱,一气呵成。—旁的宋明泽和曹晓娅赶紧帮着打下手。客人走时,许玉珍往往要多送一包:“来,来,这一包是送给孩子们吃的。不管要多少鱼,明天早上来保管有就是。”
  一旁的曹晓娅见了不由得竖起大拇指:“婶啊,一盅茶的工夫您就接了几笔大单子,在鱼巷子也只有您八仙妈才有这本事。我要拜您为师,收下我这个徒弟吧。”八仙妈笑道:“又在拿你婶开心哈,当老师多体面啊,不像我成天一身鱼腥味。”
  一阵轰轰声由远而近,宋明兴骑着摩托车赶了回来,泊车后,他和客人打招呼,说是去周边工厂送货去了。在宋明泽眼中,大哥宋明兴最像父亲,宽头大脸,走路生风。
  不一会儿,宋长江也带着周大河等五六个渔民代表拥进店铺。宋长江哪怕说句玩笑话也必要兑现,说要请他们来店铺吃酒,就真带来了。
  这丝毫难不倒许玉珍,拥进再多的客人她也能招待得井井有条,喊坐、泡茶、递烟、上小吃。她招呼道:“哟,大河来了,来,来吃盅熬姜茶。”寒暄的工夫,每人手中端上了一盅茶不说,还品尝到了许玉珍端来的湖鲜小吃。
  周大河说:“玉珍嫂子啊,今天我们是来讨酒喝的呀。”
  “昨天才送来的两坛老酒,今天请你们喝个够。”许玉珍又转向宋明兴,“赶紧把那条岸鲤给破了。”
  宋明兴接到指令,一声“好嘞”就扯去上身衣衫,赤膊上阵,蹲在鱼池边抓来一条大鱼。一堆人又拥上前去围观他的“指甲破鱼不用刀”的功夫。厨艺方面,宋明兴至少学到了宋长江的七成。
  宋长江老家河西语境村,祖辈渔民,人家三橹当不得他一篙。他撒网如刮风,破鱼能起风,吆喝一声整条鱼巷子人的耳朵都差点被震聋,此话虽是夸张了点,看宋明兴就知八九不离十。宋明兴蹲在鱼池边,脚尖着地稳如磐石,左手摸鱼右手起,唰唰声中只见鱼鳞飞起。旁人都没看清怎么回事,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鱼已被他用指甲修理得干干净净。
  宋明泽想上前帮忙,却插不上手。炉灶边的父亲接手忙活开来。父亲的绝活是能把一条鱼做出十几种花样来。鱼要现杀现做,遇到主顾多时,必会留客吃酒。大家闲聊的工夫,一张简陋的桌上已摆满鱼肴。水上人家鱼总是有的吃,但缺米少油,一池鱼也未必能换几两油,父亲倒好,一顿酒的工夫就要浪费全家人半个月的油盐。奶奶心疼不已地把店铺里的油给藏了起来,却难不倒他。他用清水煮鱼一样能香飘十里,不过是将几片生姜和路边扯的一把紫苏丢在锅里,煮出来的味道竟是鲜美无比。
  忙活半天,已到了吃中饭的时间,一群人围坐一桌好不热闹。有人掐准了时间似的骑着一辆自行车停在鱼档前面。宋长江起身招呼:“建设来了,正等你呢,你有口福,我岳父昨天送来两坛老酒,快来,先喝两盅再说。”
  马建设是附近一家大型兵工厂的后勤采购员,和宋长江年龄相仿,身材魁梧,面相周正。今天他足蹬解放鞋,腰扎一根军用皮带,肩上背着一个黄挎包,精神抖擞。
  宋明泽上前招呼:“干爹来了,今天我爸下厨,弄了一桌菜。”宋明泽接过马建设送来的一块五花肉,转身递给了母亲。马建设是宋明泽三岁时认的干爹。这些年多亏马建设关照,一家人才渡过难关。寒暄几句后,马建设坐在了宋长江身边,趁着喝酒的空当,许玉珍又加了几道菜,天热加上在炉灶边忙活一阵,她端菜上桌时,脸上就像抹了两团胭脂,洞庭湖的风光都被她比了下去。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大江大湖
第二章 湖畔人家
第三章 市场风波
第四章 西镇大堤
第五章 洞庭号子
第六章 负重前行
第七章 开创宏运
第八章 龙舟竞渡
第九章 临危受命
第十章 远浦归帆
第十一章 围城之灾
第十二章 天涯海角
第十三章 东山再起
第十四章 再创辉煌
第十五章 在水一方
第十六章 开发古潭
第十七章 峰回路转
第十八章 波澜不惊
第十九章 沃野千里
第二十章 救护江豚
第二十一章 大湖告急
第二十二章 一米阳光
第二十三章 退岸还湖
第二十四章 渔村夕照
第二十五章 长风破浪
第二十六章 盘龙蟹香
第二十七章 破冰行动
第二十八章 直挂云帆
第二十九章 一江碧水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