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泉转来的一沓诗稿,在我的案头上放了一段时间了。
今年在乡下的时间多一些,感受大自然的反常也多一些,比如八月桂花的集体静默,开得迟缓、稀疏,有些甚至完全没有开;比如地里的红薯成片成片遭遇虫灾,挖出来的红薯从内部烂掉,几乎无一幸免。桂花究竟在抗拒什么?红薯惨遭厄运,连当地的村民也无法解释。日子还得过,也终于过完了今年的每一天。反常,成了我今年的关键词。
而读诗是另一种心境。坐在书桌前,一眼看到还静静地俯卧在那里的李文娟即将付梓的《想让夜晚低一些》,似有愧疚,答应的事搁置了。李文娟这个人太过陌生,在这之前,我对她一无所知,在那么多诗歌活动中好像也没见过这个人,没听说过这个名字,当然也没有读过她的诗。我随手将诗集翻开,一首《春山空》就吸引了我:“那时树影只是梅花的烙印/水也只是一首词的背景/世界也没有那么复杂想爱便爱/我所在意的不过是月下推门还是敲门/不过是人闲桂花落春山在夜里/空还是不空/去年送你的青丝你已藏入随身的锦囊/这一生便已托付”。作者在古典诗词的意蕴里不仅写出了现代人的情愫,而且写得如此洒脱、如此决绝,这深深吸引了我。这似乎也有点反常,但再仔细想,只有爱,才可以有如此的担当。这样读诗,我也大可不必纠结于其他,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了。
前段时间重读《聊斋志异》,近千个故事里写人和鬼的纠缠的,大多与感情有关,这些故事正是因为这类感情的并不存在而让人觉得惊艳和惊悚,这里的“并不存在”之所以能够深刻触动我们的情感,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不存在”却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内心每时每刻的渴望和警惕,这样的“不存在”却是真真切切在文化和心理层面上的存在。李文娟的诗集《想让夜晚低一些》里的情感轨迹当然不是人与鬼的纠缠,但是我愿意把这些情感当成现实中的“并不存在”,因为它的不具体,它的不存在,才能够以更广泛的触角触动我,才尤其显得可贵。
爱是这个世界永恒的主题,爱人、爱生活、爱大自然,无所不及,因为爱,所以爱。李文娟的爱在诗里呈现出来的也是无所不及。“想让夜晚低一些/低过一些枣树和梨树/低过茅草和稻谷/低过山风弯月/低过小孩的哭声和女人的眼泪”“它低下来/为一切/披一床温柔的毯子/给泪和梦都撒上花瓣”,这是这本诗集里很重要的一首诗,这首诗也是作者对于爱的理解和注释,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此诗可以统领整部诗集所要呈现的经度和纬度。“低一些”是为了“让一些事物安静下来/瘟疫战火欲望和悲伤/无休止的奋斗/没有终点的行走/还有在心上爬行的细碎的疼”。爱的疼痛,在李文娟这里并不只是有伤口,还有执拗、坚持和勇敢带来的快乐的疼痛。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