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当代文学名家精品集:到灯塔去
0.00     定价 ¥ 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55726517
  • 作      者:
    沈念
  • 出 版 社 :
    成都地图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3-01
收藏
作者简介
  沈念,1979年出生,湖南岳阳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硕士毕业。作品历获鲁迅文学奖、十月文学奖、华语青年作家奖、小说选刊奖、高晓声文学奖等国内文学奖项,并入选多种文学选本及文学排行榜。已出版有小说集《灯火夜驰》、散文集《大湖消息》等十余部。现任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湖南文学》主编。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当代文学名家精品集:到灯塔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特别明显:
  一、作者队伍可谓老中青完美结合。入选作者的年龄跨度达半个多世纪,上有鲐背之年的高龄名将,他们文学生命之树长青,宝刀不老,象征着老一辈散文家依然苍翠的文学生命力;年轻的三十出头,他们雏凤声高,彰显散文创作的新生力量蓬勃兴旺的景象;一大批中壮年作家,是当代散文创作领域里当之无愧的中坚基石,他们的创作正处于繁花似锦的鼎盛时期,实力毕现。
  二、题材多元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书系中,既有涉及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洒脱智慧的历史文化散文,又有让人惊艳的初次涉猎的新颖、独特题材。有人写亲情,有人写风景。有些人写自己的童年,让我们看到其成长时代;有些人写一个城市或一条河流的前世今生;有些人写自己对故乡的记忆,从更有新意的视角表现这个时代的巨变;有些人集中了自己几十年的写作精品,让我们看到他们的创作道路上的足迹;有些人专注于一个主题,开掘深挖,独具魅力;有些人关注时代、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有些人剖析自己的内心情感……总之,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当代自然文学精粹的作品,在此书系里比比皆是,或温暖动人,或鼓舞人心。
  三、风格百花齐放,个性特点鲜明。几十部作品,有的侧重写实,有的侧重抒情,有的注重开掘思想,有的追求内容唯美,有的描写细致入微,有的叙述天马行空……表现方式千姿百态。但无论哪种风格,无论如何表达,皆个性鲜明,情感饱满,呈现出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兼备的特质,读者可以从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启发,感受到散文的魅力。
  四、女性作者跳出了人们对“女性散文”固有的观念。书系中占有一定比例的女性作者,她们的作品虽然仍保留细腻敏感的特色,但大都呈现出大气开阔、通透有力的格局。她们温柔而现代的行文表达,对读者来说有着更为别致的情感体验和人生借鉴意义。
  总之,这个书系,将是我们打造阅读品牌的开端。如果你愿意静下心来阅读,你一定会有所收获。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当代文学名家精品集:到灯塔去》:
  到灯塔去
  去永兴岛。四面环海,心情有着一种隐秘的激荡。我不知道,坐在我面前的老冯,这位在岛上生活时间最长的渔民,是否有过相似的心情,这种激荡是否像海面上波浪的涌动,风起时,会发出呼啦啦的声响。
  没事的时候,老冯喜欢坐在灯塔下看海,出海的时候,他眺望的坐标也是灯塔。岛上的两座灯塔像倒立的套着螺栓的大号螺杆,坐落在人字形的防波堤两侧。塔顶发出的光的颜色,似乎会随着时间、天光而变幻,有时是黄色、绿色,有时是红色、蓝色。深夜,从远处飞来的海鸟和船上的人都能看到光,茫茫大海中的光,会在心中生出温暖与兴奋,会让夜空变得明亮而辽阔。
  1990年,老冯第一次上岛。这座由白色珊瑚、贝壳沙堆积在礁平台上而形成的珊瑚岛,四周高,中间低,岛上丛林深密,最多的是椰树。那时防波堤尚未修建,东边的高地上有一座简易灯塔,船随意地停在岸边。二十年前,用于保证有足够水深和平稳水面泊船的防波堤建好了,新灯塔发出光的瞬间,老冯觉得大海和岛屿也随之变亮了。
  在岛上的日子,我会在傍晚去海边散步,或者环岛夜跑,然后坐在防波堤上看海。暮色渐渐笼罩时,还能看到白云烙在蓝天之上,团团絮絮,像漂移的海岛倒映在空中。直到天全黑了,远处海面浑然一片.灯塔的光映在深邃的海面上,是绿色的。风卷着海浪,拍打着海岸。对出海的人来说,灯塔是岛,也是家的方向。有一段时日,老冯也经常这样坐在灯塔下,想到流水般的时光。
  老冯上岛时刚二十出头,他是听从母亲的安排来此安家的。母亲是鸟粪公司的职工,负责岛上的鸟粪收集,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往返于岛与万宁的老家。那个年代,家里孩子多,经济条件差,母亲冲着的是上岛工作补贴多,后来看到有移民优惠政策,就把儿子的户籍也迁过来了。老冯指着房前屋后的那些枇杷树、羊角树、马凤桐、美人蕉,说过去有很多鸟飞来飞去,尤其喜欢落在东边的丛林里。收集鸟粪是为了生产有机磷肥,运到广东那边抢手得很。
  老冯初到岛上时,住的是临时搭建的石棉瓦板屋,喝的是屋顶上接的雨水。为了蓄饮用水,他建了个小水池,但没过多久里面就有各种跳虫。补给船一个多月才跑一趟,蔬菜、水果很快就吃完了,一切都很艰难。想起这段物资匮乏的岁月,老冯倒是很达观——海里、岸上,那个年代哪有不难的,捱一捱,就过去了。在许多人心中,最难的是岛上的孤独,面对大海时的孤独——此时,老冯会选择到灯塔去,被光所辉映,心中的孤独便随风而散,随波流逝。
  2005年,老冯拿出积攒的两万多元买了一艘玻璃钢渔船,七米多长。有了船,他可以去很远的地方。他说去过周边的一些小岛,有名的、无名的,有的是落潮时在,涨潮时去却发现一片汪洋,岛被水淹没了。他说登上过一个“筐仔”,就是小环礁。这个三角形的礁盘像个羚羊角,东南有沙洲发育,平常高出水面两米左右,沙洲呈新月形,弯口向西南,每年爬上礁盘的海龟不少。这些意外的发现,是大海带来的。大海孕育的生命有着万千变幻,让他真正懂得了“珍惜”二字。有一次出海,时间晚了,碰上天气突变,同行的几条船像一片片落叶,被风和海浪推搡着摇摆,若不是灯塔在雨幕中发出的光的指引,后果不敢想象。有过那次经历后,他与海的感情似乎更深厚了。人生潮起潮落,命途颠簸,也会有着各种遗憾与无奈,但灯塔不灭,黑夜总有被照亮的时刻。
  好像是一粒种子,老冯在岛上扎根了,然后开花、结果,此后再也没动过离开的念头。他说,想想连他自己都难以相信,上岛三十多年了——母亲退休后回老家了,弟妹们都不愿来,他则把家搬来了,但老婆孩子还是两边跑,只有他真正习惯了岛上的生活。他笑着说,眼睛眨一眨,就过了半生。
  老冯给我讲以前出海的故事。年轻的时候,条件简陋,遇上风雨,命就悬在船舷边。过去为了争渔业资源,没少经历争执和危险,生存的一切都得靠自己。生活的智慧也是在艰难中迸发、积累的。他根据涨潮时间,提前把一些残破的瓦罐扔到浅海,里面放些饵料,待到退潮,就去捡海获。瓦罐里会趴满肥肥的海鳝,还有永远也捡不完的螺、蚌、蛤。面对大海,只要想办法,就不会空手而归。在老冯眼里,岛上的渔人天性达观,出海但凡有点收获,便觉得上天厚待,心满意足。
  大海懂得岛上居民的柴米油盐、喜怒哀乐。在岛上,老冯经常是一个人面对着大海和天空。他喜欢岛上的动物、植物,喜欢在海边跑步,有时跑完累得倒在沙滩上,数着天上的星星睡着了。他常常走在防波堤上,堤坡看上去很长,起伏的大海延伸到天尽头。岛上的主干道上,有一块颇有创意的指路牌,标示着去往各地的距离:黄岩岛608公里,太平岛748公里,塞班岛3562公里……
  十多年前,原来的渔村更名,成立社区,38户159人,老冯当过两届社区书记。他这个“家长”肩上的担子很重。有渔民出海未按时返岛,他就去灯塔下等,守着灯塔的光,等着渔民归来。遇到最多的风险是在台风过境时,这时要替出海的渔民担惊受怕,要为所有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牵肠挂肚。
  ……
展开
目录
第一辑 一路缤纷
到灯塔去
天水
水流指南
流水函关
街声
化作水相逢
贺江面孔
时光幸存者
津市流声
于此辽阔之地
铁方佛与船
“城心”的神采
照见光芒
被时光遗佚的画卷
从清晨到日暮
八廓街旋律
为一条山路命名
大湖消息(节选)
巴什拜上山喽
漫长的启程

第二辑 对一个冬天的观察
对一个冬天的观察
与一棵树的相遇
一树悲凉
零碎生活

第三辑 象形生活
象形生活
野火焰
有一种永恒
会言语的石头
花和草鞋
被露水惊醒

第四辑 有天使在屋顶上飞翔
浮光掠影
有天使在屋顶上飞翔
消失的河流
谁是走在你身旁的第三者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