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第一章 “家”作为方法:重释社会理论
一、家:传统社会的基石
二、“走出家”:现代性的起点
三、社会理论的反思:没有“家”的现代性?
四、“家”作为总体性范畴:现代性脉络下的中国议题
五、“家”的三重纵向维度
六、共同体:“家”作为方法的横向截面
七、讨论:家庭隐喻下的文明比较和中国社会理论推展
第二章 家国之间: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论家邦关系
一、家庭的功能、实践和边界:《法律篇》中的家庭法
二、作为目的的城邦:家邦对立的涌现
三、双重自然:柏拉图构建家邦紧张的现实和理论基础
四、亚里士多德:亲属友爱的亲疏之别与局限
五、讨论:家邦关系界定的现代回响
第三章 家与韦伯的比较历史社会学
一、普遍主义何以可能:韦伯的问题意识
二、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文明比较的框架
三、“家”作为韦伯分析传统社会的切入点
四、清教:彻底走出自然状态的救赎宗教
五、古犹太教:走得出的血缘,走不出的内外之别
六、印度教:种姓制度与家
七、中国:在家产官僚制与儒教之间
八、讨论:比较历史社会学何以可能?
第四章 家与福柯的治理术和自我治理
一、人的治理与自我治理
二、家与人的治理
三、家与自我治理
四、家与治理:价值、主体、方法和对象
余论:中国方法论与中国中心观之间的“‘家’作为方法”
一、“‘家’作为方法”的方法论意义
二、“家”作为方法与个人主义反思
三、经验研究的未来展开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