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梁思成与中国营造哲学的奠基
一、“梁思成热”与“营造哲学”
二、梁思咸生平的若干关键因素
三、中国建筑的历史与范畴
四、中国城市规划的制度构想与基本问题
五、艺术遗产的理念与方法
六、建筑教育与建筑师的使命
七、梁道:中国营造事业的馈赠
甲篇 建筑
一、中国建筑的优良本质
二、建筑意
三、历史时空中的建筑
四、中国建筑的发端
五、“修旧如旧”原则
六、“历史之镜”与中国建筑的永续
七、建筑史视野下的孔庙
八、旧建筑的中国质素
九、木构:中国建筑的精华
十、逆时代的工作
十一、古建的测绘记录
十二、唯物主义建筑史观
十三、中国营建不求永存的观念
十四、皇家园林的形制
十五、中国建筑史的分期
十六、营造学社的建筑调查
十七、建筑是历史的反映
十八、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语汇”
十九、建筑的“可译性”问题
二十、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二十一、佛教建筑的文明意义
二十二、建筑的双重性
二十三、建筑风格的内涵
二十四、建筑艺术的技巧
二十五、复活古书《营造法式》
二十六、中国建筑遗存的历史分期
乙篇 城市规划
一、城市规划的先声
二、工商乃城市之本
三、大市问题
四、滨江城市的规划
五、城市分区
六、帝都北京的城市格局
七、城市规划“择邻”思想
八、首倡城市规划制度
九、规划乃建筑设计之扩大
十、城市规划“慎始”
十一、欧美城市的前车之鉴
十二、新都北京规划的远见
十三、行政中心的规划选址原则
十四、建筑与历史名城的协调
十五、工业化浪潮下城市的“体形环境”
十六、建设规划应量力而行
十七、城市规划中的常见问题
丙篇 艺术遗产
一、雕塑为艺术之始
二、造型美术首重实物考察
三、人民的艺术
四、艺术与民族共生
五、艺术的舶来之功
六、呼吁设立专门文保机构
七、文物建筑保养办法
八、北京城墙的“纪念碑性”
九、建筑与其他诸种艺术之比较
十、建筑艺术的“变”与“不变”
十一、文物“古为今用”原则
十二、艺术考古与近代建筑复兴
丁篇 建筑教育
一、市政公民教育
二、民众教育为保护之治本
三、建筑的真谛与建筑师的使命
四、术语与建筑学的专门化
五、中国传统“匠学”的局限
六、效仿欧美筹建建筑学院
七、“体形环境”与建筑师的素养
八、建筑师的责任:服务与教化民众
九、建筑教育的地理学视野
十、建筑师的三重任务
十一、建筑的艺术与技术之辩
十二、建筑师的人民立场
十三、建筑学教育的“博”与“精”
十四、建筑C(社会科学U技术科学U美术)
十五、建筑设计的“立意”
十六、人之“群性”与参政情怀
十七、建筑内涵的认知与教育
十八、建筑创造力源自“温故知新”
十九、建筑学的诗意
戊篇 林徽因建筑与艺术语录
一、东方建筑的独立系统
二、中国建筑的将来
三、中国建筑系统及东西方之比较
四、建筑“三要素”辨析
五、清代建筑的特征
六、为人民设计住宅
七、城市规划中的住宅供应失衡
八、欧美国家住宅供应的经验
九、首倡北京文物建筑调查
十、中国建筑师与“民族形式”
十一、文物建筑与名城
十二、设计的原则: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十三、中国建筑彩画与装饰艺术
十四、佛教:中国艺术的契机与新生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