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人的需要——人的行为动力总机制
第一部 人的明需要
上部 活在性需要[0](1.0)
第一篇 保存自己的需要[00](2.0)——生命篇
第一章 能量代谢(食物)需要[000](3.0)
第一节 营养食物需要[0000](4.0)
第二节 信息代谢(信食)
第二章 能量调节(健康)需要[001](3.1)
第一节 防护(人身安全)
第二节 防病(康和)
第二篇 延续自己的需要[01](2.1)——繁衍篇
第三章 生命核延续需要——生养子女需要[010](3.2)
第一节 生育子女需要[0100](4.4)
第二节 抚养子女需要[0101](4.5)
第四章 心理核延续需要——寄托子女欲望 [011](3.3)
第一节 内向观念传承需要——兴家寄托需要[0110](4.6)
第二节 外向观念传承需要[0111](4.7)
下部 美在性需要[1](1.1)
第三篇 美满生活(美生)需要[10](2.2)——生活篇
第五章 生活幸福需要[100](3.4)
第一节 富裕保利需要[1000](4.8)
第二节 幸福感情满足需要[1001](4.9)
第六章 社会尊重需要[101](3.5)
第一节 里子尊严需要[1010](4.10)
第二节 面子尊严需要[1011](4.11)
第四篇 展示社会价值(美展)需要[11](2.3)——价值篇
第七章 资才展示需要[110](3.6)
第一节 资源发挥需要[1100](4.12)
第二节 才能展示需要[1101](4.13)
第八章 品德展示需要[111](3.7)
第一节 利己展示需要[1110](4.14)
第二节 利他展示需要[1111](4.15)
第五篇 明需要的演化及相互关系
第九章 明需要的发生和消亡
第一节 明需要的产生——未成年阶段的需势变化
第二节 明需要的消亡—老年阶段的需势变化
第十章 明需要的实现
第一节 明需要实现的环节
第二节 不同人群在需势上的差异
第二部 人的暗需要
第六篇 人的玄量觉悟暗需要
第十一章 观念觉悟暗需要
第一节 信念觉悟暗需要
第二节 理念觉悟暗需要
第十二章 感悟暗需要
第一节 感动暗需要
第二节 领悟暗需要
第七篇 人的确量觉悟暗需要
第十三章 品格觉悟暗需要
第一节 品德觉悟暗需要
第二节 个性觉悟暗需要
第十四章 资才觉悟暗需要
第一节 才能认知暗需要
第二节 个人资源认知暗需要
第三部 人的需要总表
第二卷 人的特性研究
第一章 人的进化特性
第一节 人的生物层次性进化特性
第二节 人的动物层次性进化特性
第三节 人的物种层次性进化特性
第二章 人的基因性原性
第一节 个体人的本原性
第二节 人的心智原性
第三节 人的二元构成性
第三章 人的模式性先天特性
第一节 人的状态特性
第二节 人的信心特性
第三节 人的二界特性
第四章 人的适应环境的特性
第一节 人的经济性特性
第二节 人的德特性
第三卷 人的最高概括
第一章 人的本质
第二章 人的生命的意义
第三章 太极人论初探
第四章 关于天人合一
第五章 关于幸福问题的小结
第六章 人类社会前景展望
附录 中国式思维分析工具简介
后记
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