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回答“怎样扬弃一切人类传统文化”的理论问题
二、回答“为何用马克思主义来激活传统文化”的历史追问
三、回答“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课题
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传统文化观是深化“第二个结合”研究的题中之义
第一节 传统文化与马克思恩格斯传统文化观
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二、马克思恩格斯传统文化观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语境中的传统文化形态
一、物质形态传统文化
二、观念形态传统文化
三、制度形态传统文化
四、理论形态传统文化
五、地域形态传统文化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传统文化观的研究视角
一、回溯视角:挖掘马克思恩格斯传统文化观的思想渊源
二、关联视角:剖析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与古人思想的承继关系
三、映射视角:透视马克思恩格斯对其他文化的批判态度
四、综合视角: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传统文化的系列论述
第四节 马克思恩格斯传统文化观的时代价值
一、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然要求
二、系统把握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的重要环节
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论支撑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传统文化批判观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同传统文化有前提的“决裂”的辩证关系
一、不能把“两个彻底决裂”中的传统观念等同于一般传统观念
二、不能把传统观念等同于传统文化
三、不能把彻底决裂等同于绝对否定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传统文化有前提的“决裂”的具体内容
一、脱胎于原始社会缺乏首创精神的思想观念
二、基于人身依附而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意识
三、披着宗教外衣宣扬天国与彼岸的精神鸦片
四、产生并服务于私有制的资本主义腐朽文化
五、从人类精神头脑中找思辨答案的唯心史观
第三节 反对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对待传统文化批判态度的错误倾向
一、坚决反对文化虚无主义
二、坚决反对文化复古论
三、坚决反对文化决定论
第三章 马克思恩格斯传统文化转化观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传统文化创造转化的动力依据
一、生产力的极大进步与发展是传统文化创造转化的根本动力
二、主体的现实需要与思维习惯促进传统文化创造转化的发展
三、改革和革命是传统文化得以创造转化最为明显的直接动力
四、不同民族地域间的交流也是推动传统文化创造转化的动力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传统文化创造转化的具体内容
一、创造转化助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物质文化
二、创造转化具有自由平等民主等观念的观念文化
三、创造转化反映人类思想理论发展的科学内容
四、创造转化裨益世界文明繁荣发展的民族文化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传统文化创造转化的基本原则
一、回归根本,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实现创造转化
二、立足基础,在“已有的思想材料”的文化沃土上实现创造转化
三、着眼背景,在“共同的历史背景”接续影响中实现创造转化
第四章 马克思恩格斯传统文化发展观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推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根本旨归
一、反映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价值旨归
二、反映人类社会之历史前进的正确方向
三、反映现实的人和现实的社会的出发点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推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具体内容
一、创新发展适应无产阶级革命需要的物质文化
二、创新发展激发无产阶级革命斗志的观念文化
三、创新发展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
四、创新发展反映无产阶级自由联合的世界文化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推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遵循人类社会文化螺旋式有序上升的发展规律
二、遵循人类社会文化进化式优胜劣汰的发展规律
三、遵循人类社会文化拓展式走向世界的发展规律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传统文化观的历史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及其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
二、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两个结合”的典范
第二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高度契合
一、对“高度契合”的总体性认识和把握
二、宇宙观:在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高度契合
三、天下观:在正确处理民族与世界关系上的高度契合
四、社会观:在正确处理人与社会关系上的高度契合
五、道德观:在正确处理人与人关系上的高度契合
第三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道德规范
第六章 用马克思恩格斯传统文化观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一节 推动中华优秀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