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从众效应
投资专家为何也争相跳进股市陷阱?
不屈服大众,是傻瓜还是英雄?
聪明人为何买不可靠的股票,又恐慌将其抛售?
盲目跟风:只因相信自己能及时抽身
从众的心理因素:归属感、决策便利与和谐感
大师情绪管理课 为什么巴菲特不住在华尔街?
第2章 随机性
人们为什么乐此不疲地在不确定性中寻找规律?
代表性启发:在不确定性中,用相似性代替概率分析
股价随机漫步却形成规律,技术分析由此诞生
分析走势图,会诱发一种具有欺骗性的安全感
为什么“黑色星期四”如此深入人心?
“热手效应”:“这段时间我做什么都能成功”
大师情绪管理课 上帝也会掷骰子
第3章 损失厌恶
相比趋利,人们更愿意避害
损失的痛苦是获利的喜悦的两倍
沉没成本效应:在错误基础上,再投入新资金
你是承认亏损,还是加仓摊低成本?
处置效应:人们为何卖掉赢利的、保留亏损的?
保本产品性价比不高,为何却大获成功
大师情绪管理课 减少操作频率,忘掉买入价格
第4章 参考点依赖
亏了还是赚了?全在于你的感受
百万富翁为何为了几分钱而斤斤计较?
辛苦赚来的钱如何一点一点从手中溜走?
赢利和亏损都是感受出来的
期望效用理论:信仰上帝的好处有多大?
人们累积的损失越多,越愿意追加赌注
大师情绪管理课 不计算每只股票亏损,只计算整体亏损
第5章 锚定效应和框架效应
换个角度进行决策
权威人士提供的锚点更易导致灾难性后果
锚定效应:市场的报价会影响你的估价
框架效应:同一问题不同表述如何影响决策?
大师情绪管理课 逆向思维有效应对锚定效应和框架效应
第6章 心理账户
资金来源不同,处理也截然不同?
同样损失100欧元,反应为何会截然不同?
昂贵的“混合账户”
额外收入,格外好花
人们为何越亏损越投入?
为何过度关注单一股票,却忽略整体资产组合?
信用卡加快了支出速度,却不让人心疼
大师情绪管理课 “把小金额变成大金额”的方法
第7章 被动决策
不作为的代价有多大?
禀赋效应:自己买的股票更值钱?
惯性谬误1:“我想保持现状”
惯性谬误2:沿用标准设置
可选项越多,越犹豫不决
大师情绪管理课 多想一想,不作为会有哪些损失?
第8章 过度自信
“我能战胜偶然性”
为何高估自我而导致巨额亏损的例子屡见不鲜?
自利性偏差:成功在我,失败在天
74%基金经理认为其业绩高于平均水平
男性比女性自负,女性投资业绩却更好
在淘金热中赚到钱的,大多是卖铁锹的人
后见之明偏差:“我料到会是这样的”
如果你肯定某只股票会涨,为什么当时不买?
大师情绪管理课 及时反馈、随时记录可对付过度自信
第9章 确认偏差
“先入之见”欺骗了我们
“不要相信不是自己编造的统计数据”
筛选基金公司的3个标准
业绩排名第一的基金还能买吗?
股市预测专家是怎样炼成的?
虚假相关:天气好,股市会上涨
趋势跟踪模型:通过后视镜推测前路
大师情绪管理课 强迫自己从相反的立场考虑问题
第10章 时间不一致性偏好
超越短期诱惑,实现更大化长期收益
想要长期正确的东西,却在做短期错误的事情
在意志坚定时锁上冰箱,然后把钥匙扔掉
能不能在风险最小化的同时,实现收益最大化?
重点不是优化投资组合,重点是多元化
越是不可能事件,越显露资本市场真实性
永远不要低估资本市场的风险规模
大师情绪管理课 尽早投资,定期储蓄,严控风险
第11章 精神市场营销
识破心理学家的营销术
为了招揽客户,银行会操纵客户情绪?
资本市场如何借助心理学伎俩进行营销?
大师情绪管理课 金钱不会思考,但你必须学会思考
后记 不要照本宣科,活学活用行为金融学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