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主要鉴赏以历史遗迹、人物或事件为吟咏对象的诗歌。这种诗歌类型滥觞于《诗经·王风·黍离》的故国之思,经魏晋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的发展,至唐代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杜牧《赤壁》等达到艺术巅峰。
这类诗歌常以“登临古迹-追忆往昔-感慨兴衰-反思现实”为结构模式,将历史沧桑感与个人命运感交融。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以“前不见古人”的时空苍茫,抒发士人孤独;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大江东去”的壮阔意象,完成对英雄成败的哲学超越。
咏史怀古诗既体现“以史为鉴”的儒家思想,又渗透“人生如梦”的道禅意境,在青铜器铭文、碑碣题咏等物质文化中亦常见其变体,形成中国文学特有的“废墟美学”,深刻影响了后世咏史戏曲与历史小说创作。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