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性/汉字中国
0.00     定价 ¥ 5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2202792
  • 作      者:
    作者:法帅|责编:李春燕|总主编:曾振宇
  • 出 版 社 :
    华夏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6-01
收藏
内容介绍
在中国哲学史上,性字在春秋时期开始出现和流行。最早提出有关人性命题的是孔子。孔子以后,人性论逐渐成为后世思想家关注的重点。战国初期的告子提出了性无善恶论,战国中前期的孟子则提出了性善论。战国时道家可以称为性超善恶论者。战国中后期的荀子提出了性恶论,战国时的世硕则提出了性有善有恶论,后来发展成性善恶混论。西汉的多数学者都主张性有善有恶论,如董仲舒、刘向、扬雄等。东汉至唐代,性三品论成为大部分学者的共同主张,如东汉的王充、荀悦,唐代的韩愈,都是这种理论的阐发者。另外,东汉的郑玄是性有善有恶论者。唐朝时的李翱持性善情恶论,这是性有善有恶论的特殊形式。北宋以后,性两元论成为思想界的主流,这种理论始创于宋朝的张载,精练于程颐,大成于朱熹。此外,这一时期还有少数学者持性无善恶论,如南宋初年的胡宏。到明清时期,性一元论在思想界兴起,与性两元论展开对抗。这种理论,始发于明代盛于清世。明代的王守仁主张性无善恶论,这是一种性一元说,清朝的王夫之和戴震都是性一元论的阐发者。中国古代的人性论自孔子提出一直到明清之际,虽然从表面上看是在探讨人性的问题,尤其是性善还是性恶,实际上早已突破了这些传统命题,从而深入到人与自然、宇宙规律与道德伦理、主体与客体等关系的探讨中。中国的人性论的范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扩展,并最终涵盖了中国哲学史的广袤领域。性,由此也成为中国哲学中最为重要的概念范畴之一。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周初人文精神对人性论的妊育
一、“心”“生”相合是为“性”
二、周初人文精神的兴起
三、宗教的衰落和性字的流行
第二章 先秦时期的人性论
一、“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的人性论
二、“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孟子的性善论
三、“生之谓性”:告子的性无善恶论
四、荀子论性:“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五、“性者,生之质也”:庄子的人性自然论
六、世硕的性有善有恶论
第三章 西汉时期的人性论
一、性有善恶:董仲舒的人性思想
二、非善非恶而向善向恶:刘向的人性学说
三、扬雄论性:“人之性也,善恶混”
第四章 东汉时期的人性论
一、性三品:王充的唯物主义人性论
二、郑玄的性有善有恶论
三、性情相应:荀悦的性三品说
第五章 唐代时期的人性论
一、韩愈的性三品说
二、性善情恶:李翱的人性论
第六章 北宋时期的人性论
一、“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张载的性两元论
二、“天命之性”和“气禀之性”:程颢程颐的性两元论
第七章 南宋时期的人性论(一)
一、性无善恶:胡宏的性本体论
二、“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朱熹的性两元论
第八章 南宋时期的人性论(二)
一、“心即理也”:陆九渊的心性论
二、“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陈淳的性两元论
第九章 明代王守仁的性无善恶论
一、心即理说
二、天泉证道
三、知行合一
第十章 清代的人性论
一、“习与性成”:王夫之的性日生论
二、以善为性:戴震的性一元论
结语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