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哲学史上,性字在春秋时期开始出现和流行。最早提出有关人性命题的是孔子。孔子以后,人性论逐渐成为后世思想家关注的重点。战国初期的告子提出了性无善恶论,战国中前期的孟子则提出了性善论。战国时道家可以称为性超善恶论者。战国中后期的荀子提出了性恶论,战国时的世硕则提出了性有善有恶论,后来发展成性善恶混论。西汉的多数学者都主张性有善有恶论,如董仲舒、刘向、扬雄等。东汉至唐代,性三品论成为大部分学者的共同主张,如东汉的王充、荀悦,唐代的韩愈,都是这种理论的阐发者。另外,东汉的郑玄是性有善有恶论者。唐朝时的李翱持性善情恶论,这是性有善有恶论的特殊形式。北宋以后,性两元论成为思想界的主流,这种理论始创于宋朝的张载,精练于程颐,大成于朱熹。此外,这一时期还有少数学者持性无善恶论,如南宋初年的胡宏。到明清时期,性一元论在思想界兴起,与性两元论展开对抗。这种理论,始发于明代盛于清世。明代的王守仁主张性无善恶论,这是一种性一元说,清朝的王夫之和戴震都是性一元论的阐发者。中国古代的人性论自孔子提出一直到明清之际,虽然从表面上看是在探讨人性的问题,尤其是性善还是性恶,实际上早已突破了这些传统命题,从而深入到人与自然、宇宙规律与道德伦理、主体与客体等关系的探讨中。中国的人性论的范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扩展,并最终涵盖了中国哲学史的广袤领域。性,由此也成为中国哲学中最为重要的概念范畴之一。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