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1章 “新时代赤字”的本质
推动汇率变化的“利率”以及“供需”
“成熟债权国”的表现
质疑“国际收支发展阶段论”
作为“新时代赤字”的服务收支赤字
旅游收支顺差被“新时代赤字”抵消
数字赤字在十年内翻倍,二十五年内扩大了五倍
外资咨询热潮是否也助长了“新时代赤字”
象征“人才流失”的研发服务收支赤字
“压箱底”的知识产权等使用费也受到了数字化的影响
“新时代赤字”超越了原油进口
如果预测准确,“新时代赤字”将达到约12万亿日元
原油与计算机服务的同质性
具有时代性的服务收支重组
根据日银分类,数字赤字究竟有多大规模
日本在向哪些国家或地区支付费用
“国内的体力劳动”与“海外的脑力劳动”
“新时代赤字”是一个“卖方市场”
佃农难以战胜地主
再保险导致金融相关收支赤字增加
推动日元抛售的服务贸易国际化
研发部门未能留在日本
被称为“思维冻结”的日本
“思维冻结”导致服务收支赤字扩大
促进无形资产投资的创新盒税制
全球范围内推进的创新税制
外汇供需的影响
从韩国和瑞士的例子中所体会到的
专栏① 透过服务收支看制造业行动变化
专栏② 日本有多依赖旅游收支
专栏③ 数字赤字仅限于日本吗
第2章 虚假的贸易顺差国的实情
日本仍然是经常收支顺差大国
经常收支不是“符号”,而是“现金流”
未结束的日元贬值
“经常收支顺差≈投资收益”
无法回流的投资收益
现金流基础的经常收支2022年的估算值
现金流基础的经常收支的概念
贸易收支赤字是主要原因
日元汇率分析视角需要更新
投机与实际需求的矩阵
日元升值的本质是降息和贸易收支顺差的双重作用
2007年至2012年间存在的日元双向买入压力
2022年至2023年间存在的日元双向卖出压力
情况④中的日元升值幅度是国民关注的焦点
日元已经越过了结构性转折点
祸不单行的2022年和2023年
在“慢全球化”中生存的日本
超越二元对立的视角
关于“国际收支发展阶段论”的两个问题
日本是“虚假的贸易顺差国”或“虚假的债权国”
专栏④ 成为“普通货币”的日元:地震与日元汇率
第3章 资产运用立国的难言之隐
“家庭部门抛售日元”成为重要话题
家庭金融资产“开放”带来的两个顾虑
关于汇率的顾虑逐渐显现
仍然是“半个世纪以来的最低值”
日本人对“弱势日元”的无奈
资产防御而非资产运用
关于“家庭部门抛售日元”的报道开始增多
外币存款利率上调报道的意义
通货膨胀下意识到的“现金贬值”
新NISA推出之前就存在家庭部门海外投资倾向
新NISA的强劲势头背后的“家庭部门抛售日元”
家庭部门会与机构投资者并驾齐驱吗
储蓄不是低增长的“原因”,而是其“结果”
银行部门持有国债的意义
如果日本人不储蓄,谁来购买国债
资产运用立国的难言之隐
现行框架能否一直持续
从众思想下分散投资的危险性
资产运用立国的最终归宿在哪里
日本人的消费行为与内外金融市场链接的时代
第4章 购买力平价理论为何不再适用
从购买力平价理论看美元/日元汇率
无法再使用的PPP理论
PPP对比下什么是“日元过度贬值”
如今,日元贬值期待的效果不是出口数量增加,而是股价上涨
“修正的不是实际汇率而是PPP”
通过旅游出口“进口”通胀压力
劳动力短缺只是个开始
如何摆脱“半个世纪以来的最低值”
专栏⑤ 日经平均股价上涨是“通胀的恩惠”
第5章 日本能做些什么:如何利用日元贬值
旅游收支不能成为主要的经济支柱
日本政府对促进外资投入愈加重视
对内直接投资带来的日本变革
入境需求也会产生类似效应
日本的现状不如朝鲜
过去实现目标的历程
为什么日本的对内直接投资停滞不前
阻碍对内直接投资的“两大不足”
日本对内直接投资的形式“介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
不依赖绿地投资的对内直接投资战略
亚洲资本存在感增强的十年
日本现已成为“被投资的国家”
应战略性瞄准哪些国家、地区和行业
金融和保险业的现状
促进对内直接投资所需的价值观转变
国际政治局势紧张带来的助力
2016年以后的世界变化
“慢全球化”带来的助力
这一切都是“围绕中国企业的分化与重组”吗
2023年4月,《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一年后
日本被选择是理所当然的
对内直接投资的“负面效应”
爱尔兰的案例
不过,日本的情况可能有所不同
政府的具体举措
半导体领域的重要性
聚焦“海外人才”的政策举措
旅游收支、对内直接投资与磁悬浮中央新干线的关系
再无保留的余地
专栏⑥ 日德GDP逆转的本质:因为是汇率因素所以可以接受吗
结语
注释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