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取2005-2021年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由于数据缺失,西藏和港澳台地区不包括在内)为研究对象,首先阐述了数字经济赋能碳减排的理论机制。其次,测度了2005-2021年我国30个样本省份碳减排水平,识别了碳减排“后进省区”,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了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关联特征,采用传统和空间马尔可夫链分析了碳排放强度的动态演进趋势和时空变化趋势;测度了30个样本省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从“全域范围”“前进省区”“后进省区”三个角度解析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异质性,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分析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性,采用Kernel核密度估计方法分别分析了“全域范围”“前进省区”“后进省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演进态势。再次,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解析“各类省区”数字经济碳减排的空间效应、减排路径和作用强度;构建中介效应模型,解析数字经济碳减排过程中绿色创新技术水平、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间接作用路径。最后,借助影子价格模型,结合数字经济碳减排效应的差异性和碳减排现状,科学重构“后进省区”碳减排目标,优化“双碳”目标下数字经济赋能碳减排目标实现的支持路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