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成为城乡建设热点
1.1.2 传统村落文化生态系统失衡的现实困境及文化与生态耦合发展的时代需求
1.1.3 传统村落研究多学科、多尺度的必然趋势
1.2 研究现状
1.2.1 传统村落保护制度演进梳理
1.2.2 政策导向下的研究历程和研究路径
1.2.3 传统村落研究不足及相关启示
1.3 研究范围、内容与思路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化生态学理论及中国生态文化思想
2.1 文化生态学理论概述
2.2 中国生态文化思想的演进
2.3 基于文化生态学理论的分析框架建构
第三章 关中文化的地理背景和社会历史演进
3.1 关中景观生态格局
3.1.1 关中地区地形地势
3.1.2 关中地区河流水系
3.1.3 关中地区的气候
3.2 关中文化形态特征
3.2.1 关中正统文化特性
3.2.2 关中防御文化演进
3.2.3 关中地区传统村落文化现状
3.3 关中人口和社会的演变
3.3.1 关中人口规模演变和移民政策的影响
3.3.2 关中政治地位演变和行政区划调整
3.3.3 关中社会制度演变和乡村治理特征
3.3.4 关中城乡格局演变和城乡关系梳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中传统村落分布特征
4.1 生态宜居性评价
4.1.1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4.1.2 生态宜居性评价体系建构
4.1.3 生态宜居性评价指标选取
4.1.4 生态宜居性评价因子权重分析
4.2 生态宜居性评价结果及规律总结
4.2.1 生态宜居性评价结果
4.2.2 分布特征:平原和台塬地区生态宜居性水平较高
4.2.3 变化特征:区域宜居水平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升高
4.2.4 关联特征:水利建设水平与地区宜居水平呈正相关
4.2.5 耦合特征:村落集聚区与中、高度宜居区基本耦合
4.2.6 差异特征:传统村落分布数量存在显著地区差异
4.3 古遗址和传统村落分布特征分析
4.3.1 古遗址分析样本的选取及其概况
4.3.2 古今聚落的空间分布密度在宏观尺度下存在差异
4.3.3 古今聚落的选址择地具有趋向中、高度宜居区的特征
4.3.4 古今聚落的历史演进呈现逐渐由西向东聚集的规律
4.4 空间分布及演进规律的影响因素
4.4.1 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机制分析
4.4.2 地理环境效应的影响机制分析
4.4.3 其他因素的影响机制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关中传统村落空间形态
5.1 文化生态交互作用下的选址择地
5.1.1 地形地貌约束下的选址择地
5.1.2 水网形式主导下的选址布局
5.1.3 天人合一观念下的“形胜”智慧
5.1.4 因地制宜理念下的构景补基手法
5.2 文化生态交互作用下的空间形态
5.2.1 地缘和血缘作用下的村落形态
5.2.2 血缘和业缘作用下的村落结构
5.2.3 自然和人工作用下的村落边界
5.2.4 环境和需求作用下的街巷格局
5.3 文化生态交互作用下的安全防御
5.3.1 基于地形优势的村落防御格局
5.3.2 适应地貌约束的立体防御空间
5.3.3 保障防卫需求的街巷防御格局
5.3.4 满足安居心理的院落防御
5.3.5 依托祭祀文化的精神防御构筑
5.3.6 体现趋吉思想的防御符号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活态性评价的传统村落保护传承策略
6.1 关中传统村落活态性评价
6.1.1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6.1.2 活态性评价体系构建
6.1.3 活态性评价指标选取
6.1.4 活态性评价因子分级
6.1.5 活态性计算结果分析
6.2 传统村落集群式保护传承的意义
6.2.1 文化生态保护实践经验
6.2.2 传统村落集群式保护传承的意义
6.3 传统村落“多尺度、集群式”活态保护策略
6.3.1 宏观——建立传统村落文化生态保育集群
6.3.2 中观——促进传统村落集群的活态化发展
6.3.3 微观——传统村落活态传承、价值兑现路径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