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我与鲁迅先生
我的阅读史
写作路上的“明灯”
写作者的生活方式
写作者与他们的书房
写作者与他们的藏书
我坚守的写作之路
我的小说创作的师承问题
从我的两部短篇小说谈起
《城市蚂蚁》后记
《逃往天堂的孩子》后记
《逃往天堂的孩子》获奖感言
《中国宝剑史:龙泉宝剑》后记
《行走的写作者》再版后记
第二辑
梵高的“耳朵”
达利的“胡子”
杜尚的“小便池”
达·芬奇的“绘画”
罗丹的“模特”
巴尔扎克的“咖啡”
牛顿的“苹果”
苏轼的“东坡肉”
白居易的“西湖”
范钦的“藏书”
林启的“学堂”
王羲之的“鹅”
黄公望的“富春山”
王蒙的“黄鹤山”
徐渭的“铁钉”
乾隆的“钤印”
李叔同的“孩童体”
黄宾虹的“孤寂”
吴大羽的“阁楼”
潘天寿的“雷婆头峰”
沙耆的“沙村”
第三辑
关于小说的十一条札记
关于文学创作中的“笔墨”
文学创作的“方向·融合·创新”
小说的“外在”与“内在”
创作中的“情感·心灵·思想”
小说的文本与内核、探索与摸索
小说中的“黑处”与“白处”
写作的传播理念与佛教的弘法
文艺作品中的“歌颂”与“流传”
关于作家的成名作与代表作
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的路在何方
诺贝尔文学奖的权威性和存在意义
韩江为什么能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沈从文作品为何如此被热捧
对“下半身写作”的批判
“脑瘫诗人”被卖力吆喝的背后
马原的“城堡”是一个“魔窟”
马原及其推崇者的小说的“面目”
第四辑
《人间失格》的“经典的影子”
《我弥留之际》之“技术壮举”
《老实人》的阅读落差及时代意义
《城堡》的自传色彩与预言性
《河的第三条岸》的“开放性”
《小径分岔的花园》的“中国元素”
《墙》的“存在主义哲学的萌芽”
《大师与玛格丽特》的“缺席的主人公”
《第六病室》的创作心态及作者处境
《罗生门》的“热词效应”与影响力
卡佛与门罗的不同“造势”手法
卡达莱是一位卡夫卡一类的小说家
伊恩·麦克尤恩是一位三流小说家
伊凡·克里玛不同小说的品质差距
古尔纳的《囚笼》与《博西》
《六十个故事》与它的作者布扎蒂
《〈局外人〉的诠释》:萨特的醋意之作
《一件小事》:一篇只能打45分的小说
余华近年长篇小说的“短板”
第五辑
写作的风险与意义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