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推进策略篇
1 标准与“一带一路”的理论溯源及研究动态
1.1 国内外“一带一路”相关研究
1.2 标准化战略文献分析
1.3 对已有相关研究的述评
2 国外(国际)标准化战略研究
2.1 美国标准化战略分析
2.2 日本和韩国标准化战略分析
2.3 欧盟主要成员国标准化战略分析
2.4 ISO标准化战略分析
2.5 总结与启示
3 标准推动“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环境分析
3.1 多维距离与标准合作的相关研究
3.2 基于GPEST分析法的多维距离选择及假设
3.3 模型构建及变量说明
3.4 假设的验证与分析
3.5 环境影响的综合分析
4 标准推动“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策略态势研判
4.1 标准推动“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情景设定
4.2 标准推动“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策略态势研判
4.3 结论
5 基于标准视阈的“一带一路”国家异质性分析
5.1 国家异质性对标准推动互联互通的影响
5.2 国家异质性测度
5.3 国家异质性测度结果分析
5.4 结论
6 标准促进“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策略框架
6.1 总体要求
6.2 策略任务
6.3 保障措施
6.4 总结
第二篇 推进路径篇
7 标准推动互联互通路径设计的基本原则
7.1 标准推动互联互通的已有实践
7.2 需要应对的挑战和解决的问题
7.3 标准推动互联互通路径的设计原则
8 标准推动互联互通的共同路径
8.1 国际标准推动互联互通的路径
8.2 合作标准推动互联互通的路径
8.3 中国标准推动互联互通的路径
9 标准推动设施联通的路径
9.1 标准推动设施联通的基本路径
9.2 标准推动交通设施联通的路径
9.3 标准推动能源设施联通的路径
9.4 标准推动新基建设施联通的路径
10 标准推动贸易畅通路径
10.1 区域一致性标准推动贸易畅通路径
10.2 标准推动数字贸易畅通的路径
10.3 标准推动数字技术国际化的路径
10.4 标准推动农产品贸易畅通的路径
11 标准推动“政、资、民”通的路径
11.1 标准推动政策沟通的路径
11.2 标准推动资金融通的路径
11.3 标准推动民心相通的路径
11.4 总结与展望
第三篇 推进主体篇
12 标准推动互联互通主体识别及协同关系研究
12.1 主体识别
12.2 标准推动互联互通的主体
12.3 各主体推动标准互联互通的主要方式
12.4 主体间的协同关系
13 标准推动互联互通主体能力评价研究
13.1 文献综述
13.2 主体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13.3 主体能力评价模型
13.4 实证研究
13.5 总结分析
14 标准推动互联互通主体案例研究
14.1 政府利用标准推动互联互通案例
14.2 企业利用标准推动互联互通案例
14.3 标准化研究机构利用标准推动互联互通案例
14.4 高校利用标准推动互联互通案例
14.5 案例经验总结
15 标准推动互联互通主体培育与推进机制研究
15.1 提升主体能力,培育新型主体
15.2 加强高校主体培育,培养国际标准化人才
15.3 创新主体培育机制,优化互联互通生态
附录
附录A 影响标准合作的多维距离测算原始数据表
附录B 标准推动“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主体-企业的能力评价调查问卷
附录C 标准推动“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主体-标准化研究机构的能力评价调查问卷
附录D 标准推动“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主体-企业的能力评价调查问卷数据
附录E 标准推动“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主体-标准化研究机构的能力评价调查问卷数据
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