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工程背景与挑战
1.2 地下水基本分类
1.3 地下水运动描述研究进展
1.4 基于隧道修建地下水平衡的水循环模型
第2章 地下水运动描述基本理论
2.1 连续性方程
2.2 Navier-Stokes方程
2.3 Darcy定律
2.4 Brinkman-extended Darcy方程
第3章 含贯通管缝岩体渗透特性
3.1 裂隙岩体基本特征
3.2 裂隙岩体渗流特征
3.3 部分充填贯通裂隙岩体多重介质模型
3.3.1 理论模型描述
3.3.2 理论模型求解
3.3.3 模型试验检验
3.4 部分充填贯通管道岩体多重介质模型
3.4.1 理论模型描述
3.4.2 贯通管道中水流流速特征
3.4.3 填充介质中渗流流速特征
3.4.4 岩体中渗流流速特征
3.4.5 边界条件及解析解
3.4.6 理论验证
第4章 岩溶隧道涌水量评估方法
4.1 评估方法
4.2 计算说明
第5章 含管缝岩体渗透与隧道涌水模型试验
5.1 模拟含管缝岩体渗透试验
5.1.1 试验材料说明
5.1.2 试验材料渗透试验
5.1.3 模拟含圆管结构岩体渗透试验
5.1.4 模拟含层间裂隙结构岩体渗透试验
5.2 模拟隧道涌水模型试验
5.2.1 模型试验方法
5.2.2 试验器材与试验过程
5.2.3 水平裂隙与垂直裂隙组合方案与结果分析
5.2.4 裂隙面与水平方向夹角30°方案与结果分析
5.2.5 裂隙面与水平方向夹角60°方案与结果分析
第6章 隧道开挖涌水敏感性分析
6.1 计算模型建立
6.2 横剖面分析
6.2.1 数值计算结果
6.2.2 溶腔位置敏感性分析
6.2.3 溶腔大小敏感性分析
6.3 纵剖面分析
6.3.1 数值计算结果
6.3.2 溶腔位置敏感性分析
6.3.3 溶腔大小敏感性分析
第7章 五指山隧道涌水突泥分析
7.1 工程概况
7.2 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
7.2.1 气象
7.2.2 水文
7.2.3 地形地貌
7.2.4 地层岩性
7.2.5 地质构造
7.2.6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7.2.7 不良地质现象
7.3 隧址区岩溶水文地质特征
7.3.1 水文地质调查
7.3.2 五指山背斜岩溶发育基本规律
7.3.3 岩溶水动力分带与岩溶水文地质单元
7.4 隧道涌水突泥分析
7.4.1 隧道已开挖段岩溶涌水量及评价
7.4.2 隧道未开挖段岩溶水涌水量预测
7.4.3 隧道沿线涌水量数值计算
第8章 文山—麻栗坡高速香坪山隧道涌水突泥分析
8.1 工程背景
8.2 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
8.3 隧址水文地质
8.3.1 水文地质调查与隧道涌水调查
8.3.2 隧址水文地质条件
8.3.3 隧址岩溶发育特征
8.3.4 隧址地下水化学特征
8.4 隧道涌水突泥分析
8.4.1 水文地质单元划分
8.4.2 主要水文地质问题分析
8.4.3 隧道涌水经验解析法计算
8.4.4 重点区段隧道涌水量数值计算
8.4.5 地下水对隧道的影响评价与防治措施建议
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