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一、道生
第一篇:规避外邪,精神内守,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同奉古道。
第二篇:四季养生,不可违逆;上下不交,生化不施。
第三篇:七损八益,阴阳消长;阳升阴降,养生要理;与道合一,寿命无穷。
第四篇:虚无静修,生津吞咽。
二、阴阳
第一篇:阴阳变化,万物之源;治病求本,不离阴阳;阴阳升降,天地主宰。
第二篇:四时阴阳,人体内外。
第三篇:阳为生气,万物之本。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第四篇:阴阳调理,养生要旨。
三、色诊
第一篇:睛明五色,精气外荣。
第二篇:五脏外候,次于面部;疾病变化,面诊可见;辨部施治,万举万当。
第三篇:可治与否,胃气为据。
四、脉诊
第一篇:平旦诊脉,病脉易见;脏脉对应,内外相参。
第二篇:寒热虚实,脉诊可见;脉至失常,非病即死。
第三篇:经脉营运,五脏禀受,脉至可察,虚实可考。
第四篇:独异诸部,七诊之法。
第五篇:形脉相参,脉重于形。
第六篇:持脉有道,虚静宁神;四时内外,诊脉大法。
第七篇:春夏秋冬,脉应四时;弦钩浮营,反此则病。脾善不见,恶则可见。
第八篇:脉象诊断,胃气为本。
第九篇:脉为血府,气衰脉绝。
第十篇:脉现恶兆,死期立判。
第十一篇:形脉相应,胃气为本;形脉不应,必是死症。
第十二篇:真脏脉现,危期临近。
第十三篇:少阴动甚,妊子脉象。
第十四篇:阴抟阳别,妊子脉象。
第十五篇:诊病问因,非仅脉诊。
五、藏象
第一篇:脏腑功能,心为太阳;十二官职,不可相失。
第二篇:五脏六腑,取决于胆;内外属性,法取自然。
第三篇:五脏六腑,彼此对应;肾应两脏,膀胱三焦。
第四篇:五脏四时,天人一体。
第五篇:五脏之首,肝主生气;生气通天,生神生智。五方生化,相因相制。
第六篇:五脏藏神,神伤形衰。
第七篇:五脏六腑,心肺为要;心主血脉,肺主气化。
第八篇:五行胜复,自然规律;有胜必复,复必受邪。
第九篇:气血津液,人体精微;脉可为据,五脏洞察。
卷下
一、经络
第一篇:营行脉中,周流不息;终于肝经,又始肺经。
第二篇:任脉督脉,总领阴阳;冲脉激荡,十二经海;三脉一体,纵贯南北。
第三篇:二蹻二维,阴阳表里;带束一身,横贯腰围。
二、治则
第一篇:千变万化,阴阳为纲。
第二篇:考察病机,虚实有无,求之责之,各司其属;求其所属,责之水火。
第三篇:审证阴阳,因病制宜;虚实表里,对证施治。
第四篇:治病有则,用药有规;必先岁气,毋伐天和。
第五篇:孕妇用药,适量而止。
三、病能
第一篇:病机十九,道其常例;详察阴阳,深究水火。
第二篇:阳气内敛,不可浮越;脏腑四时,逆则生疾;五味五入,过则为害。
第三篇:六经传变,重致死症;生阳死阴,重阴辟阴,死而无治。
第四篇:脏腑为本,经络为枝;脏脉一体,病变相关。
第五篇:邪盛则实,精夺则虚;医宗纲领,旨实深奥。
第六篇:阳虚外寒,阴虚内热;阳盛外热,阴盛内寒。
第七篇:实则泻子,虚则补母。
第八篇:五实回生,汗下为要;五虚拯救,扶本止泄。
第九篇:百病所生,终归于气。
第十篇:风性好动,善行善变,百病所始,风为之长。
第十一篇: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第十二篇:阳衰于下,发为寒厥;阴衰于下,发为热厥。脾肾为本,酒色当戒。
第十三篇:脏应四方,色应五位。
第十四篇:伤寒热病,表里相传;在表发汗,传里下法。
第十五篇:伤寒伤暑,皆可成疟;邪气入侵,虚实有偏;阴阳盛衰,寒热交争。
第十六篇:脏腑之咳,内外受邪;寒聚于胃,咳关于肺。
第十七篇:动静勇怯,喘出五脏;惊恐伤志,五神俱损。
第十八篇:鼓胀治疗,鸡矢醴酒,一剂有效,二剂则愈。
第十九篇:脏腑诸胀,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
第二十篇:肤胀鼓胀,肠覃石瘕,水肿诸病,诊候别症。
第二十一篇:面肿足肿,风水之别;黄疸胃疸,湿热辨症;水湿诸症,仔细察看。
第二十二篇:寒入诸经,血脉凝涩;邪留不去,脉涩卒痛。
第二十三篇:风寒湿侵,合而为痹;痹入脏腑,寒痛诸症;久侵肤腠,麻木不仁。阴盛寒痹,阳盛热痹。
第二十四篇:五脏灼热,则生五痿;五伤不防,亦生五痿。治疗痿症,独取胃经。
第二十五篇:胃气不和,睡卧不安。
第二十六篇:阳气满盛,难以入睡;心血不足,法当养阴;邪气逆上,法当祛邪。
第二十七篇:脏应四时,五虚发梦。
第二十八篇:阴阳气盛,厥逆发梦。
第二十九篇:长虫短虫,多则触梦。
第三十篇:血气不通,壅遏成痈;肉腐髓消,沮陷为疽。
第三十一篇:痈疽化脓,五逆死症。
第三十二篇:五部痈疽,死而不治。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