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华彩开篇
一 中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与开始觉醒
1.中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及其状况
2.自发斗争与开始独立登上政治舞台
二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初步结合
1.马克思主义传播锻造了锐利思想武器
2.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工人运动尝试
三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与工人运动的真正开始
1.中共一大、二大的召开及其工人运动部署
2.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成立与良好开局
第二章 洪波涌起
一 第一次工运高潮的到来
1.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的成立与罢工的发动
2.国共两党和工人阶级的支持与罢工的胜利
二 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的召开与劳动立法运动的开展
1.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的召开
2.劳动立法运动的开展
三 北方工运潮
1.北方各铁路工会的建立
2.北方铁路工人大罢工
3.开滦五矿工人大罢工
四 武汉工运潮
1.湖北全省工团联合会和汉冶萍总工会的成立
2.武汉各业工人大罢工
五 湖南工运潮
1.粤汉铁路总工会和湖南全省工团联合会的成立
2.安源路矿及湖南各业工人大罢工
六 上海和广东工运潮
1.上海工会组织的发展
2.上海各业工人大罢工
3.广东工运潮
七 第一次工运高潮的顶峰
1.京汉铁路总工会的筹备和成立
2.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与二七惨案
第三章 逆境重兴
一 第一次国共合作下的机遇与挑战
1.工运低潮中的坚守
2.中共三大的召开与国共合作的实现
3.党内分歧与政策调整
二 广东工运的发展
1.广州工人代表会的成立
2.沙面工人大罢工
3.工团军的建立及参加平叛斗争
4.工人团体力促国民会议召开
5.太平洋运输工人会议在广州召开
6.工会发展中的派别纷争
三 军阀统治区工人运动的恢复
1.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的成立
2.华北工人运动的恢复
3.华东工人运动的恢复
4.两湖工人运动的恢复
5.东北工人运动的恢复
6.军阀统治区工人参加国民会议运动
四 迎接全国工人运动和革命斗争新高潮
1.中共四大的召开与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提出
2.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的召开
3.中华全国总工会的成立
第四章 五卅狂飙
一 反帝斗争高潮的兴起
1.顾正红事件
2.五卅惨案
3.上海总工会的成立和反帝斗争的高涨
二 上海工会组织的大发展及其斗争
1.上海总工会机构的扩充和全总上海办事处的成立
2.上海总工会所属工会的发展
3.围绕《工会条例》的斗争
4.回击招牌工会的扰乱
三 席卷全国的反帝怒涛和海外的支援
1.青岛工人的反帝斗争
2.天津工人的反帝斗争
3.武汉工人的反帝斗争
4.长沙工人的反帝斗争
5.焦作工人的反帝斗争
6.其他地区工人的反帝斗争
7.国际无产阶级和海外侨胞的支援
四 上海大罢工的结束
1.帝国主义的破坏和资产阶级的妥协
2.上海工人阶级艰苦奋战
3.反帝大罢工逐步结束
五 后“五卅”阶段工人运动的曲折发展
1.各地工人继续反帝反军阀
2.工会活动的坚持和各地总工会的恢复与建立
3.经济斗争的此起彼伏
4.全国铁路工人第三次代表大会的召开
第五章 岭南巨浪
一 省港大罢工的爆发
1.省港大罢工的发动
2.沙基惨案和罢工的扩大
3.国内外对省港大罢工的支援
二 罢工工人的组织和活动
1.省港罢工委员会的组织
2.罢工纠察队对香港的封锁
3.罢工工人对国民政府的支持
4.工会统一运动与香港总工会的成立
三 罢工斗争中心策略的确立与实施
1.罢工中心策略的确立与实施
2.破坏与反破坏的斗争
四 为结束罢工而进行的斗争
1.为结束大罢工的初步交涉
2.省港大罢工的结束
五 罢工期间两广工人运动的大发展
1.广东工会的发展与统一运动
2.宣传教育与经济斗争
3.广西工人运动的兴起
4.全国海员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
第六章 中流击水
一 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的召开与工人阶级支援北伐
1.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的召开
2.工人阶级支援北伐
二 北伐出师后的两广工人运动
1.广东的工会建设与经济斗争
2.两广工运形势的转变
三 以武汉为中心北伐军占领区工人运动的新高潮
1.湖北工会建设和政治、经济斗争
2.湖南工会建设和政治、经济斗争
3.江西工会建设和政治、经济斗争
4.福建、浙江、安徽、江苏工人运动的发展
5.中华全国总工会迁驻汉口和铁路、邮务工人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四 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和其他反帝斗争
1.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2.两湖工人的反帝罢工
3.湖南工人收回邮权和海关
4.武汉工人抗议四三惨案
五 上海工人三次武装暴动
1.1926年夏秋罢工潮与启封总工会的斗争
2.第一次暴动的发动
3.自治运动、工会公开与第二次武装暴动
4.第三次武装暴动的胜利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