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主要是研究和探讨青少年(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的价值观及其教育问题,其框架构成主要基于以下思路和逻辑:一是价值观研究基础。价值观是一个多学科研究的范畴,无论是从学习角度还是从研究角度出发,价值观的概念、价值观的因素结构、价值观的形成机制、价值观的功能和作用、价值观的研究历程、价值观的学科研究现状及未来趋势等基础性知识都需要去辨析和厘清,尤其是从心理学学科视角去加以整理,这也构成了本书的第一部分即第一章内容“价值观研究基础”。二是大学生一般价值观的实证研究。心理学是一门崇尚实证范式的学科,重视实证数据对研究构念和理论的支持和支撑,本书第二章呈现了“大学生一般价值观研究”的实证研究结果。“一般价值观”是针对“具体领域价值观或特殊价值观”而言,是指个体的一般或基础性价值取向,这类价值观具有跨领域性特点。本章包括了大学生价值观概念认知、大学生价值观结构构建与验证、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特点等研究内容。三是大学生具体领域价值观的实证研究。第三章和第四章内容探讨了大学生一些具体领域价值观的结构、现状和特点。这些具体领域价值观研究包括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环境价值观、休闲价值观、性价值观、保护性价值观和可交易价值观(理性决策和非理性决策视角)的研究结果。四是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在探讨青少年一般价值观和具体领域价值观结构和特点基础之上,第五章至第七章则专门探讨了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问题。其中,第五章探讨了价值观教育及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一些基本问题;第六章从实证视角探讨了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相关问题,具体包括大学及初高中阶段不同教育主体(包括教师、学生等)对价值观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途径的认知及认知契合性问题,大学专业课程教学中的价值观教育研究,流行歌曲与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大学生价值观与其压力应对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第七章则专门探讨了西方价值观教育内容、方法途径、发展演进历程、价值观教育效果评估等价值观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以作为我国大学生或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启示和借鉴。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