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在低碳时代建筑行业设计与建造实践过程中的一些策略性的回应。自2009年至2023年,作者共14年参加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本书所举出的案例,大部分来自作者其中4届的参赛经历(SDE 2010,SDC 2013,SDC 2018,SDC 2022)。此外,作为观察员,笔者还参加了欧洲、美洲两个赛区的竞赛观摩(SDE 2012,SD 2017)。这些作品在竞赛严苛的主客观指标下,都体现出高水平的性能表现特性,并且由于竞赛要求所有能源来自于可再生能源,这些建筑也必须首先满足零能耗的要求,部分还体现出甚至是负能耗的优异表现。因此,本书第1章节主要梳理了性能优化的低碳排放建筑的设计目标,以国际及中国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为例,整理了达成目标的部分策略指标;本书第2~4章主要包括了被动式的空间原型设计、低碳选材和建造、能源利用策略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对应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前期设计阶段、建造阶段和运行阶段,并以作者在该竞赛中完成的实际项目为例,整理了对应策略在建筑当中的应用示范。本书的第5章是在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中的另一种尝试。在兼顾低碳、快速建造的同时,设计团队希望通过设计作品呼吁关注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所带来的影响,让建筑学子在校学习期间关注环境问题,同时考虑弱势群体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形成建筑学人的社会责任感。本书的最后一章,是作者参赛过程中,从学生到老师身份转化的心得体会。从竞赛课程融入和实践教学的视角,阐述可持续设计在建筑学教育中的思路。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