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四节 主题有关概念的界定
第五节 “戮辱的恫吓”题解
第一章 传统中国耻辱刑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上古时期的耻辱刑
一、上古时期耻辱刑的记载和传说
二、关于象刑性质的争论
第二节 先秦时期的耻辱刑历史沿革
一、夏商时期
二、西周时期
三、春秋战国时期
第三节 秦汉至明清时期耻辱刑的演进
一、秦朝
二、汉朝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四、隋唐五代时期
五、宋朝
六、辽夏金元时期
七、明清时期
第四节 古代中国耻辱刑历史演进规律
第二章 传统中国耻辱刑的种类与形态
第一节 耻辱刑的基本分类
一、独用耻辱刑与复合耻辱刑
二、纯粹耻辱刑与兼为耻辱刑
三、法内耻辱刑与法外耻辱刑
四、作为刑罚的耻辱刑与作为刑事强制措施的耻辱刑
五、官方耻辱刑与民间耻辱刑
第二节 耻辱刑的效果形态
一、残形毁容效果
二、污点标记效果
三、荣誉贬损、资格剥夺效果
四、人格名誉贬损效果
第三章 传统中国耻辱刑的具体类型
第一节 刺烙文字标记耻辱刑
一、刺烙文字标记耻辱刑与文身习俗
二、刺烙文字标记耻辱刑的用刑方式
三、刺烙文字标记耻辱刑的具体适用罪行
四、黥刑的变种——刺配刑
五、刺烙文字标记耻辱刑的耻辱意义
第二节 剃发类耻辱刑
一、中国古代毛发现
二、关于髡刑的性质的争议
三、髡刑、耐刑、完刑的用刑方式
四、髡刑、耐刑、完刑的适用罪行
五、髡刑、耐刑、完刑的耻辱意义
第三节 示众贬辱类耻辱刑
一、枷号刑的用刑方式
二、枷号刑的适用罪行
三、枷号刑的耻辱意义
第四节 资格荣誉剥夺类耻辱刑
一、夺爵
二、禁锢
三、废
四、不齿
第五节 肉刑死刑的附加耻辱意义
一、劓刑的耻辱意义
二、刖刑的耻辱意义
三、宫刑的耻辱意义
四、弃市刑的耻辱意义
五、戮的耻辱意义
第四章 传统中国耻辱刑的特征与功能
第一节 耻辱刑执行模式的基本特征
一、受刑部位显著
二、刑罚效果保持长久
三、行刑效果夸张
四、惩罚效果广为传播
五、行刑地点相对公开
第二节 耻辱刑的儆阻功能
一、客观上阻止再次犯罪
二、增加再次犯罪难度
三、促成悔罪心理
四、造成相关心理激愤和负面效果
五、仁刑的考虑
第三节 耻辱刑的教化功能
一、行刑惨状的恫吓威慑效果
二、受刑标志的流动警示效果
三、提醒公众防范恶人再犯的效果
第五章 传统中国耻辱刑的成因与存在基础
第一节 传统中国的“耻辱观念”
一、儒家的耻辱观
二、墨家的耻辱观
三、道家的耻辱观
四、法家的耻辱观
第二节 耻辱刑的自然与人性基础
一、人身污损作为报复手段的自然运用
二、人身污损导致自身痛苦的客观存在
三、社会大众好“观赏”受刑者惨状的普遍心理
第三节 耻辱刑存在的社会政治需要
一、恫吓儆阻效尤的需要
二、标榜恤刑仁恕的需要
三、礼义廉耻教育的需要
第四节 耻辱刑存在的文化和观念基础
一、“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耻感文化
二、“士可杀而不可辱”——气节文化
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孝道观念
第六章 耻辱刑的近现代转变及其复苏
第一节 中国法制变革参照系:西方法律中的耻辱刑
一、剃除毛发类耻辱刑
二、割去器官类耻辱刑
三、烙制印记类耻辱刑
四、戮辱示众类耻辱刑
五、资格剥夺类耻辱刑
第二节 近代中国法制变革对耻辱刑的取舍选择
一、仿效西法废止典型耻辱刑
二、少量保留变相耻辱刑
第三节 现代中外法制中的耻辱性惩罚的存在或复苏
一、公捕公审公判的耻辱意义
二、剥夺政治权利的耻辱意义
三、囚服剃发编号的耻辱意义
四、公布犯罪信息的耻辱意义
五、管制感化刑的耻辱意义
六、民事及行政处罚附带的耻辱意义
七、死刑附带的耻辱意义
八、鞭笞刑附带的耻辱意义
第七章 余论:耻辱刑的历史价值与现今意义
第一节 耻辱刑的传统价值——人格尊严贬损作为社会防卫手段的必要性
一、耻辱刑的犯罪报惩意义
二、耻辱刑的犯罪预防意义
三、耻辱刑的司法人道意义
四、耻辱刑的节省司法成本意义
五、耻辱刑的平愤复和意义
第二节 争议之根源——耻辱刑的本质弊端和历史局限
第三节 民主法治原则下“新耻辱刑”存在的理由和限度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