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环视域外国
(一)人类文明早期阶段的希腊
(二)两河流域文明的巅峰之作:巴比伦
(三)埃及“百门的底比斯”
(四)印度城邦之最华氏城
(五)条条道路通罗马
(六)波斯帝国的残迹苏珊城
(七)安息王国的新旧两尼萨
(八)中美洲的文化之母
二、干戈乱浮云下的诸侯国都
(一)中华文明初期的城市萌芽
(二)齐国:甚富而实临淄城
(三)燕国:壮士别都易水寒
(四)韩国:大小相并郑韩城
(五)赵国:品字形状邯郸城
(六)魏国:都城从安邑到大梁的东徙之路
(七)楚国:都城频繁迁徙中的不朽郢城
三、秦都咸阳从“兴”到“废”的历程
(一)初创期(公元前350年~前383年)
(二)发展期(公元前337年~前247年)
(三)鼎盛期(公元前246年~前210年)
(四)衰败期(公元前209年~前206年)
四、本书取名与内容安排的意向
(一)咸阳从“王都”到“帝都”
(二)重新修订与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一章 秦都咸阳在社会改革中兴起
第一节 襄公始国,关中安邦
一、徘徊陇右,接受周文化
二、心怀关中,剑指陇山之东
(一)何为“关中”
(二)关中形胜引人羡
(三)关中是一块物产富饶的宝地
三、秦人出陇,向关中腹地挺进
(一)秦国在关中建立的第一都:汧
(二)秦国第二都:汧渭之会
(三)秦国第三都:平阳
(四)秦国第四都:雍
(五)秦国第五都:泾阳
(六)秦国第六都:栎阳
(七)秦国第七都:咸阳
四、秦人逐戎,实有关中
第二节 商鞅变法与定都咸阳
一、秦献公雄心勃勃
(一)秦献公的远虑
(二)内治外向的作为
二、秦孝公的政治改革与定都咸阳
(一)社会变革大潮中的秦国处境
(二)求贤令与商鞅入秦
(三)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四)深化改革的效果
(五)迁都咸阳的战略考虑与地理选择
(六)冀阙雄姿
三、更筑“冀阙宫廷”之城
四、棘门——庄重的南大门
五、咸阳早期的城市居民与户口编制
第二章 咸阳在秦统一事业中扩大
第一节 咸阳日趋繁荣的社会背景
一、秦国经济实力的迅速发展
(一)农业生产
(二)手工业制造
(三)商业活动
二、秦国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
(一)地主阶级官僚体制的建立
(二)形成一套完备的法律制度
(三)有一支强大的军队
三、秦国对外战争的胜利展开
(一)收复河西地,控制关中
(二)惠文君称“王”与打败五国联军
(三)取巴蜀,胜义渠,败楚丹阳
(四)拔宜阳,攻方城,囚楚怀王
(五)伐三晋,破合纵,参与攻齐
(六)拔鄢郢,攻三晋,消灭义渠
(七)蚕食韩土,大战长平
(八)灭东周,地接三晋
第二节 嬴政的统一及对六国文化财富的接纳
一、咸阳是统一之战的司令台
(一)相邦吕不韦与秦国的上层政治
(二)秦王政的统一之战
二、咸阳的繁荣
(一)一份《谏逐客书》的作用
(二)多方面获取六国的财富
第三节 咸阳范围的扩大
一、国都地域的拓展
(一)“首都”的概念
(二)咸阳扩大的历史轨迹
二、首都形制
(一)早期咸阳的位置、范围
(二)统一后大咸阳的平面布局
三、“内史”之地
(一)咸阳四邻的县邑
(二)内史
第三章 “渭水贯都”的规模
第一节 关于“咸阳城”的辩证
一、理当有“城”
(一)中国具有漫长的都城史,秦不该空白
(二)同秦国相并的诸侯国都有都城,秦不应例外
(三)秦国历次迁都都必筑城,最后定都咸阳也应当遵循老规程
(四)文献记载中的咸阳城也是极好的提示
二、何以寻觅不得咸阳城
(一)存毁两说
(二)王学理“有宫城无郭城”理论的提出
(三)未能确知之秦门的考订
第二节 巍峨的宫殿建筑
一、咸阳宫殿知多少
二、秦宫殿台观的分布与考存
(一)市中区宫殿群
(二)近郊的宫殿建筑
(三)远郊的离宫、别馆、行宫与斋宫
(四)内史地待考的几处宫殿遗址
第三节 祖宗诸庙
一、都咸阳以来的庙制
(一)“诸庙”解义
(二)庙制
二、各庙
(一)渭北宗庙
(二)昭王庙
(三)从信宫到始皇极庙
三、秦始皇的陵庙
第四章 皇家园林
第一节 苑囿
一、禁苑
(一)五苑
(二)上林苑
(三)宜春苑、曲江与隑州
(四)杜南苑
(五)阳陵苑
(六)鼎湖苑
(七)华阳苑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