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邻避冲突展开探讨,指出其在20世纪70年代末大规模出现,21世纪初在中国呈现议题多样化、冲突层次复杂化趋势。学界虽在邻避冲突微观研究方面成果丰硕,但对其时代特性考察不足,致使原因分析与治理路径缺乏说服力,现实中邻避决策及治理陷入怪圈。
基于此,相关研究需正视其时代背景,即资本循环的空间转向与空间生产异化。从空间生产理论视角,厘清邻避设施与公共设施关系,修正扩展邻避冲突概念,区分不同类型邻避设施。通过扎根理论,构建宏观背景、中观情境、微观行动的完整框架,解答邻避冲突发生逻辑及民众反对原因,将其本质定位为空间困难治理问题在相邻关系上的表征。最后提出以空间合作性重构取代破坏性重构,实现“迎臂”目标,有效治理邻避冲突。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