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关注跨学科研究和教育
1.1.2 跨学科研究和教育的必要性
1.1.3 知识社会需要学科和跨学科共存
1.1.4 跨学科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新方向
1.2 研究问题和意义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本书架构简介
第2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2.1 国内跨学科研究和教育综述
2.1.1 国内跨学科研究和教育的基本情况
2.1.2 国内跨学科研究和教育综述
2.2 国外跨学科研究和教育综述
2.2.1 研究生教育中跨学科培养的重要性
2.2.2 跨学科研究面临的挑战和学科文化壁垒
2.2.3 国外高校的跨学科促进策略
2.2.4 跨学科研究生培养
2.2.5 跨学科团队研究
2.2.6 跨学科课程
2.2.7 跨学科研究的评价
2.2.8 跨学科毕业生的就业研究
2.3 国内外跨学科研究和教育小结
2.3.1 国内跨学科研究和教育综述小结
2.3.2 国外跨学科研究和教育综述小结
2.4 理论基础
2.4.1 融合理论
2.4.2 共同点理论
2.4.3 联通主义
2.4.4 知识生产模式I、II、III和VI
2.5 结语
第3章 理论框架
3.1 核心概念
3.1.1 跨学科和跨学科团队研究
3.1.2 博士生跨学科培养
3.1.3 博士生跨学科团群培养
3.2 博士生跨学科培养的要素提取和分析
3.2.1 培养理念和目标
3.2.2 培养过程
3.2.3 保障制度
3.2.4 培养评价
3.3 博士跨学科团群培养模型构建
3.4 结语
第4章 国内外博士生跨学科团群培养研究
4.1 EI嵌入一体模式:大科学时代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
4.1.1 EI嵌入一体模式的内涵和运行方式
4.1.2 个人团群和隐形团群——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博士生培养分析
4.1.3 世界一流大学跨学科博士生培养特征研究
4.2 DJT模式:院系合作跨学科培养博士生的成果
4.2.1 DJT模式的内涵和运行模式
4.2.2 显性团群和实体团群
4.3 DTC模式:团队研究跨学科学位项目
4.3.1 DTC模式内涵和运行模式
4.3.2 显性团群和实体团群——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跨学科教育
4.3.3 显性团群和实体团群——清华大学-伯克利深圳学院交叉学科博士项目分析
4.4 其他非典型模式
4.4.1 个人显性团群
4.4.2 个人隐性团群
4.4.3 虚拟团群
4.5 结语
第5章 中国博士生跨学科培养形态分析
5.1 中国高校跨学科博士生培养面临的问题
5.2 中国优秀博士生跨学科培养案例分析
5.3 中国博士生跨学科培养形态分析
5.3.1 被调研高校博士生跨学科培养实践
5.3.2 被调研高校的未来博士生跨学科培养的发展规划
5.3.3 研究结论
5.4 42所建设世界一流高校跨学科实践和人才培养策略
5.4.1 中国一流高校跨学科研究的策略和发展路径
5.4.2 中国一流高校跨学科实践特征分析
5.5 结语
第6章 中国博士生跨学科团群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6.1 被调研高校跨学科博士生培养描述性分析
6.1.1 数据收集和描述
6.1.2 博士生跨学科培养培养路径分析
6.2 博士生跨学科培养与创新能力关系的实证研究
6.2.1 博士生跨学科培养与创新能力关系的整体模型
6.2.2 参加跨学科培养与未参加跨学科培养的博士生的创新能力模型
6.2.3 嵌入式博士生跨学科培养与创新能力的相关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6.2.4 博士生显性团群跨学科培养与创新能力的相关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6.2.5 高融合和低融合对博士生创新能力的影响的实证研究
6.3 研究结论
6.4 结语
第7章 中国博士生跨学科团队团群培养设计
7.1 博士生跨学科团群培养的演变过程
7.1.1 EI嵌入一体式
7.1.2 DJT模式
7.1.3 DTC模式
7.2 跨学科知识融合过程和跨学科研究者的培养
7.2.1 跨学科知识融合过程
7.2.2 跨学科研究者培养过程
7.3 博士生团队团群跨学科培养中的学科和知识融合设计
7.3.1 博士生跨学科院系合作培养中的学科和知识融合设计
7.3.2 博士生跨学科团队培养中的学科和知识融合设计
7.4 博士生跨学科团队培养设计关键环节
7.5 博士生跨学科团队培养的支持措施
7.6 结语
第8章 研究结论和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政策建议
8.3.1 国家层面
8.3.2 高校层面
8.3.3 培养和评价层面
8.4 研究局限及展望
8.4.1 研究局限
8.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