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深入剖析了日本在1975—2000年间财政危机的根源、演变,以及为摆脱危机而进行的体制机制变革努力,揭示了日本预算体系运行的内在逻辑与结构性缺陷。作者通过对日本中央政府的预算编制、财政投资贷款计划(FILP,即“第二预算”)以及政治经济博弈的细致考察,展现了日本在财政赤字扩大、债务高企的背景下,无论如何通过制度调整与政策妥协以维持经济运行,最终都未能实现真正的财政重建。
1. 财政危机的起源
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后经济增速放缓,政府依赖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增长,导致公共债务不断累积。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后,税收锐减,而社会保障与公共工程支出却刚性增长,财政状况进一步恶化。
2. 预算体系的运作逻辑
本书重点分析了大藏省在预算制定中的核心角色,揭示了如何通过复杂的预算分配、谈判策略和操控FILP“影子预算”等手段,维持对财政支出的控制,同时满足自民党的政治需求。
3. “公共工程国家”的形成
日本政府长期依赖基建投资拉动经济,导致公共工程支出居高不下,形成利益集团与官僚体系的共生关系。这种模式短期具有稳定经济功效,却造成资源错配和债务的不可持续。
4. 财政重建的失败
尽管日本政府多次尝试财政改革,但受制于政治阻力与经济疲软,始终未能真正削减赤字。2000年时,日本政府债务已远超GDP,财政可持续性面临严峻挑战。
5. 国际比较与启示
作者对比了日本与欧美国家的财政表现,指出日本财政危机的特殊性在于其政策僵化、利益固化及缺乏有效的预算约束机制。这一案例对面临类似债务问题的国家具有重要警示意义。
本书不仅是一部翔实的财政政策研究,更是一部关于日本政治经济体制变革的深度剖析。它揭示了官僚机构、政党和利益集团如何在预算过程中博弈,以及日本为何在财政改革上屡屡受挫。对于研究公共政策、财政管理及日本经济的读者而言,本书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实证分析与理论框架。
本书逻辑连贯,章节之间衔接自然,作者利用丰富的一手采访资料和初级预算档案数据,为理论与实证分析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持,为理解日本“失去的二十年”提供了权威性阐释,同时也为全球财政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借鉴。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