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婚姻危机心理学:在背叛中重建自我的觉醒之路 乐子丫头
0.00     定价 ¥ 5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71352974
  • 作      者:
    乐子丫头
  • 出 版 社 :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6-01
收藏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

出轨心理全解析:5 个阶段拆解,看懂他行为背后的真实动机

出轨不是突然的背叛,而是经历萌芽期→游离期→修复期→脑疯期→胶着期这5个阶段。从关系松动的“萌芽期”,到疯狂逼离的“脑疯期”,再到耗着不解决的“胶着期”,每个阶段都藏着他行为背后的真实动机。早点看懂这些逻辑,你才能在危机中掌握主动权。

 

情感疗愈指南:从自我怀疑到重建自信,教你走出情绪低谷,找回内在力量。

别纠结是不是自己不够好,书中案例表明,再优秀的人也可能遭遇背叛,重要是如何应对。如书中所说,你应该停止品尝痛苦的行为,不要害怕生活的巨变,而是积极提升个人能力和资本。当你勇敢地抽丝剥茧,揭开身上层层叠叠的枷锁,会发现比挽回婚姻更重要的是在危机中重建自我价值。

 

实战应对策略:针对婚姻危机的不同阶段,提供心理战术与沟通话术,守护自身与孩子的权益。

拒绝婚姻危机中“一刀切”的建议,本书按危机的不同阶段给出了具体应对策略。比如,游离期可以为婚姻设置三个月到半年的“观察期”,重点看行动而非语言;脑疯期守住底线,无视对方的非理性行为;胶着期提升个人价值,积累力量,为未来改变做好准备等,教你用书中策略守护好自身和孩子的权益。

 

心理与法律双重护航:涵盖财产分割、子女抚养等现实问题的应对建议,助你做出明智抉择。

书中带你直面婚姻危机里财产分割、子女抚养等现实困境,结合真实案例,给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帮助你在情感冲击下保持清醒,既守住底线,又能在理智与情感的交织中,做出真正契合自身利益的抉择。

展开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乐子丫头

自由撰稿人、情感咨询师。

19岁起陆续在《东方文化周刊》《苏州日报》《金陵晚报》《现代快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

2008年,天涯论坛情感版块担任版主,连续三张帖子点击率破百万。

2014至2015年,连载《黄Y的婚后大战》《小八的婚恋史》《捣蛋媳妇王小茹》等情感文章,被网友争相转载,总体点击率过千万。

2016年首创“倾诉型”微平台,依托微信公众号为网友解决情感问题,并建立情感点评团、暖途等优质社群。

2024年公众号【自渡/乐子丫头】20万粉丝,单篇文章点击率平均2万+,半年时间7篇10万+文章。

著有情感类畅销书籍《恋爱心理学》《婚姻心理学》。


展开
内容介绍

内容推荐:

你是否在婚姻里经历过这些时刻?

发现丈夫出轨后,整夜失眠却不敢告诉父母?面对冷暴力想离婚,却因孩子和财产陷入纠结?努力修复关系,却在 “翻旧账” 和 “自我怀疑” 中反复内耗?

作为《恋爱心理学》《婚姻心理学》的姊妹篇,乐子丫头带着 12 年情感咨询的实战经验来了。《婚姻危机心理学》把 800 多个真实案例掰开揉碎,告诉你:婚姻危机不是末日,而是重新认识自己的契机。

书中带你看透出轨背后的5个阶段,从“他突然不愿分享日常”的萌芽期,到“翻脸比翻书快”的脑疯期,每个阶段该怎么观察、怎么应对,都藏在无数个真实案例的剖析中。这不是一本教你挽回婚姻的书,而是一本找回自己的指南。乐子丫头用特别接地气的方式告诉你:别纠结他为什么出轨,先学会怎么护好自己。从看懂他的行为逻辑,到守住情感和现实的双重底线,你会发现,原来走出危机的关键,从来都握在自己手里


展开
精彩书摘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在探讨婚外情发生的潜在因素时,我们发现大多男性的情感需求没有女性那么强烈,对于情感的感知力也没有女性那么丰富细腻。他们身上通常存在两个问题,会导致婚外情发生 :一是缺乏明确的“边界感”,二是抱有侥幸心理。

人的成长环境各不相同,对亲密关系的理解也存在差异。然而,在人际交往中,由于投射效应的存在,我们时常会将自己的情感、意志和特性不自觉地投射到伴侣身上,从而产生推己及人的认知偏差。

在现代社会的婚姻关系中,一个经常引发争论的话题是 :婚后是否应该与异性保持一定的距离?

一部分人坚信,婚姻的承诺意味着与异性的社交互动应该有所限制,以避免引发不必要的误解或感情纠葛。他们认为,伴侣应该自然而然地理解并接受这种观点,当发现对方与异性交往过于亲近时,他们可能会感到愤怒和失望,甚至可能因此爆发激烈的冲突。

然而,这种情绪反应往往基于一个假设,即所有人都应该共享相同的“边界感”。实际上,每个人对于什么是适当的异性朋友关系,什么是越界的交往,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标准。

当一方为此大发雷霆,而另一方不认为自己有错,他们可能会反驳说:“我们只是聊聊天而已。”“我难道不能有异性朋友吗?”事实上,夫妻二人的“边界感”并不相同,只是在问题发生前,双方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差异性在任何关系中都是不可避免的,尤其在亲密关系中,这种差异性可能会带来挑战,但并不必然破坏关系的稳定性。关键在于,双方是否愿意并能够进行深度的沟通,以寻找共同的解决方案,即建立“边界感”。

以夫妻关系为例,当一方认为婚后不应与异性过度亲近或频繁聊天,另一方却认为这是正常的社交行为时,那么问题就出现了。这种差异可能会引发猜疑、冲突,甚至破坏信任。然而,如果彼此能够开放地讨论这个问题,尊重对方的感受和观点,那么就有可能找到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度”。

这个“度”可能是一个具体的界限,比如规定聊天的内容不得涉及私人话题,不能过于频繁,或者在与异性交往时需要保持一定的透明度,让伴侣了解情况。这个“度”也可以是一种原则,即双方都应尊重对方的舒适区,避免让对方感到不安或被忽视。

然而,许多夫妻对此并未进行过深入的探讨。他们可能在日常生活的琐碎中相濡以沫,却忽视了建立清晰、共同认同的相处规则。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为关系埋下了隐患,因为没有明确的指导原则,一些人可能会抱有侥幸心理,不断地试探对方的底线,试图在模糊地带寻找自我利益的最大化。

有的丈夫今天跟女同事聊聊天,明天和女同学吃个饭,与此同时,他们会留心观察妻子的反应。如果妻子没有立即表现出强烈的不满或疑虑,他们可能会误以为自己的行为是被接受的,甚至认为妻子对此并不在意。

当妻子终于忍无可忍,明确表达出对这种行为的不满时,一些丈夫可能会感到困惑和冤枉,他们反驳说 :“上次我跟谁谁谁吃饭,你不是没意见吗?”“上次我和谁谁谁聊天,你不也没说什么吗?”这样的反应,往往源于他们对之前妻子“沉默”的误解,认为这代表了默许或接受,而忽视了妻子可能是在默默忍受,或者是在寻找合适的机会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侥幸心理,如同一颗悄然生长的种子,一旦萌芽,便会在无形中不断膨胀。一次的侥幸可能被视作偶然,但一次次的放任,就会让这种偶然逐渐演变成习惯,甚至成为一种无意识的行为模式。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强调规则前置的重要性。当你发现伴侣在“边界感”上有所欠缺时,不应视为小事一桩,轻易放过。相反,这是一个需要立即严肃对待的问题。你可以选择一个适当的时机,严肃认真地与其进行沟通,不仅要表达你的不满,还要与其寻求共识,并制定出适用于双方的规则。


展开
目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