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的现实背景
1.1.2 研究的理论基础
1.1.3 研究意义
1.2 相关领域的研究综述
1.2.1 产教融合的定义与内涵
1.2.2 产教融合的模式研究
1.2.3 高校产教融合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综述
1.2.4 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的影响研究综述
1.2.5 金融学专业产教融合的相关研究综述
1.2.6 文献总体评述
1.3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第2章 基于本科层面的高校金融类专业产教融合问题分析
2.1 高校产教融合的模式有待创新
2.2 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动力有待提升
2.3 政府协同推进的力度有待加强
2.3.1 产教融合过程中的政府职能需进一步发挥
2.3.2 产教融合政策实施乏力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研究生层面的高校金融类专业产教融合问题分析
3.1 多主体协同机制不健全
3.1.1 实践与理论的脱节导致协同机制不健全
3.1.2 多元主体合作动力不足导致协同效应发挥不充分
3.2 跨学科协调模式不健全
3.2.1 课程设置缺乏跨学科性
3.2.2 教学方法和手段缺乏创新
3.3 研究生培养滞后于行业实际需求
3.3.1 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的匹配度有待提升
3.3.2 实践教学环节较薄弱
3.3.3 对行业动态和趋势的敏锐度不足
3.4 基于产教融合的激励和评价体系不健全
3.4.1 协同创新的激励机制不足
3.4.2 协同创新的评价体系不完善
3.4.3 产教融合的效果反馈机制缺失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金融类专业产教融合效果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4.1 耦合效应的影响
4.1.1 双主体耦合效应
4.1.2 多主体耦合效应
4.2 主体内部效应的影响
4.2.1 高等院校影响因素
4.2.2 企业影响因素
4.3 外部效应的影响
4.3.1 宏观教育政策对产教融合的影响
4.3.2 区域经济发展及市场竞争的影响
4.3.3 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4.3.4 家长支持力度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智转型下高校金融类专业产教融合影响因素检验
5.1 影响因子预设及理论模型框架构建
5.2 量表设计与数据来源
5.3 量表数据信效度分析
5.4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数智转型下高校金融类产教融合的总体优化路径分析
6.1 产教融合的典型模式分析
6.1.1 双元制模式
6.1.2 学徒制模式
6.1.3 “三明治”模式
6.1.4 CBE模式
6.1.5 TAFE模式
6.1.6 教学工厂模式
6.1.7 实习基地模式
6.1.8 现代产业学院模式
6.1.9 开放合作研发模式
6.2 基于产教融合基地建设的总体模式分析
6.3 基于本科层次的产教融合总体优化路径
6.3.1 完善交叉融合培养模式
6.3.2 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体系
6.3.3 建设实践应用型师资队伍
6.3.4 创新实践课程内容
6.3.5 构建国际化合作交流平台
6.4 基于研究生层次的产教融合总体优化路径
6.4.1 多主体协同的金融类研究生教学模式构建
6.4.2 建立基于协同理念的跨学科金融类研究生培养模式
6.4.3 实施以应用需求为导向的金融类研究生科研创新模式
6.4.4 建立基于协同理念的金融类研究生培养激励与评价体系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数智转型下高校金融类产教融合课程建设研究
7.1 金融类产教融合课程建设的现状分析
7.1.1 产教融合课程建设的参与积极性逐渐提高
7.1.2 产教融合课程建设的资源投入有所增长
7.1.3 产教融合课程建设的管理体制逐步完善
7.1.4 产教融合课程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逐渐增大
7.2 课程建设创新路径分析
7.2.1 校企双方共同编制教材
7.2.2 创建以虚拟教研室为平台的课程开发新生态
7.2.3 打造虚拟仿真实验类金课
7.2.4 构建行业联动的课程实践体系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数智转型下高校金融类产教融合的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8.1 教学方法改革的特点和趋势
8.1.1 教学方法改革的特点
8.1.2 教学方法改革的相关技术
8.2 基于组织方式的高校教学方法创新
8.2.1 构建产教融合的教学组织形式
8.2.2 运用网络技术优化教学组织
8.2.3 实施数据驱动的教学管理
8.2.4 创新弹性教学方式
8.2.5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8.3 基于数智技术的教学方法创新
8.3.1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教学方法创新
8.3.2 基于AIGC技术的教学方法创新
8.3.3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教学方法创新
8.3.4 技术准入与数智技术风险防范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数智转型下高校金融类产教融合实验室建设研究
9.1 高校商科类实验室建设模式及趋势
9.1.1 高校商科类实验室建设的模式
9.1.2 高校商科类实验室建设的趋势分析
9.2 数智转型下金融类实验室建设的路径分析
9.2.1 实验室建设模式与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