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一米高度(儿童友好型社区街道空间营建研究)
0.00     定价 ¥ 6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76617535
  • 作      者:
    作者:郭菂//王正|责编:曹胜玫
  • 出 版 社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11-01
收藏
畅销推荐
内容介绍
本书运用环境可供性的儿童认知心理学和数字技术的儿童高度街景图像对社区街道空间展开研究,基于儿童群体的主观感知建立环境观察、评价体系、问题分析以及设计策略。希望通过用儿童的眼睛去看城市、以儿童的心理去感知环境的方式将儿童群体的意见纳入儿童友好型社区街道空间的营建,助力儿童友好型城市发展。同时,将社区街道的空间环境视为一种“资源”,并认为充分评估和控制各种风险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可用资源的一种手段。通过分析社区街道的交通、设施和物理空间对儿童活动的影响,尝试转译抽象的环境要素为具体的评价指标和空间语言,为儿童提供更好的、更适合的社区活动空间。 本书可供城市更新研究与设计专业人士、相关社区营建组织和实践者阅读。
展开
目录
导论 以儿童的心理需求和视线高度作为研究视角
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 研究背景
1.1.1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儿童权利缺失
1.1.2 国际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持续推进
1.1.3 城市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切实需求
1.2 研究意义和创新点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创新点
2.基本概念
2.1 儿童群体
2.1.1 儿童心理特征
2.1.2 儿童行为特征
2.1.3 儿童友好场所特征
2.2 社区街道
2.2.1 社区的含义
2.2.2 社区街道
2.2.3 社区街道与社区
2.2.4 社区街道中的环境要素
3.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3.1 国内外儿童友好理论
3.1.1 国外儿童友好理论沿革
3.1.2 国内儿童友好理论综述
3.2 城市公共空间理论
3.2.1 国外城市公共空间理论沿革
3.2.2 国内城市公共空间理论研究
3.3 儿童友好城市与街道
3.3.1 儿童友好城市研究
3.3.2 儿童友好街道设计理念
3.3.3 儿童友好街道评价标准
3.4 国内外实践案例
3.4.1 国外实践案例
3.4.2 国内实践案例
3.5 研究现状总结
上篇 可供性理论下的社区街道空间儿童友好度评价
4.相关理论及研究方法
4.1 可供性理论
4.1.1 可供性理论内涵及发展
4.1.2 可供性的表现层次
4.1.3 不同程度的可供性实现
4.1.4 可供性与活动
4.2 可供性理论与设计
4.2.1 可供性理论在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4.2.2 可供性理论应用于儿童友好空间设计的可行性
4.3 研究对象与方法
4.3.1 研究对象
4.3.2 研究内容
4.3.3 研究方法
5.可供性视角下儿童友好型社区街道评价体系构建
5.1 儿童友好型社区街道可供性分类
5.2 儿童友好型社区街道评价指标选取
5.2.1 社区街道中儿童活动的需求
5.2.2 影响可供性的物质环境要素
5.3 儿童友好型社区街道可供性表现量化
5.3.1 认知可供性的量化评价标准
5.3.2 功能可供性的量化评价标准
5.3.3 社会可供性的量化评价标准
6.儿童活动特征调研及倾向性分析
6.1 调研范围与调研过程
6.1.1 调研范围
6.1.2 社区概况
6.1.3 调研对象
6.1.4 调研过程
6.2 社区街道中的儿童活动分析
6.2.1 儿童活动的年龄特征
6.2.2 儿童活动的时空特征
6.2.3 儿童活动的类型偏好
6.3 受访者对社区街道内各环境要素的态度
6.3.1 受访者对各环境要素的重视程度
6.3.2 受访者对各环境要素的可供性评价
6.3.3 儿童在社区街道中的活动感受
7.儿童友好型社区街道空间可供性评价
7.1 认知可供性评价
7.1.1 社区街道认知可供性评价结果
7.1.2 社区街道认知可供性表现分析
7.1.3 街道环境要素对儿童认知的潜在和消极可供性
7.2 功能可供性评价
7.2.1 社区街道功能可供性评价结果
7.2.2 社区街道功能可供性表现分析
7.2.3 街道环境要素对儿童活动的潜在和消极可供性
7.3 社会可供性评价
7.3.1 各社区街道社会可供性评价结果
7.3.2 社区街道社会可供性表现分析
7.3.3 街道环境要素对儿童社会交往的潜在和消极可供性
7.4 社区街道认知、功能和社会可供性评价总结
7.4.1 安全性和开放性共存
7.4.2 偏好和多样的可供性
7.4.3 积极可供性和消极可供性
7.4.4 实现可供性和潜在可供性
8.儿童友好型社区街道环境可供性优化策略
8.1 重视空间环境的整体性
8.1.1 整体性原则
8.1.2 相关问题及具体表现
8.1.3 合理统筹资源,重视空间环境的整体性
8.2 提升友好参与的多样性
8.2.1 多样性原则
8.2.2 相关问题及具体表现
8.2.3 引导活动内容,提升友好参与的多样性
8.3 考虑改造结果的平衡性
8.3.1 平衡性原则
8.3.2 相关问题及具体表现
8.3.3 平衡需求矛盾,明确更新改造的目的性
下篇 数字技术方法下的社区街道空间儿童友好度评测
9.相关理论及研究方法
9.1 空间品质测度
9.1.1 空间品质
9.1.2 街道空间品质的量化测度
9.2 街景图像
9.2.1 街景与空间感知
9.2.2 街景图像的数据信息
9.3 机器学习
9.3.1 机器学习概述
9.3.2 机器学习与城市更新
9.3.3 计算机视觉
9.4 研究对象与方法
9.4.1 研究对象
9.4.2 研究内容
9.4.3 研究方法
10.“一米视角”下社区街道空间品质评价模型构建
10.1 儿童视角下社区街道空间品质评价指标选取
10.1.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和步骤
10.1.2 街道空间品质评价指标的选取与定义
10.2 街景图像来源及量化
10.2.1 街景图像来源
10.2.2 街景图像语义分割
10.2.3 街景图像色彩聚类和视觉熵计算
10.2.4 量化结果统计
10.3 街道空间主观感知数据搜集
10.3.1 街道空间主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