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感知--城市意象的形成机理与智能解析/城市设计研究数字智能城市研究
0.00     定价 ¥ 1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76610581
  • 作      者:
    作者:郑屹//杨俊宴//王桥|责编:丁丁|总主编:杨俊宴
  • 出 版 社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03-01
收藏
畅销推荐
内容介绍
本书在凯文林奇经典城市意象理论所关注的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基础上,从现实生活中人们主观感知与客观环境所存在的偏差视角出发,将城市意象的形成过程归纳总结成为作为基础的客观环境表征,作为过程的环境初级感知,以及作为结果的主观环境感知三个方面,通过应用大数据与数字化的方法,分析人们对城市环境的感知与意象,探索数字化背景下城市意象新的理论与研究方法。本书所开展的数字城市意象研究,一方面将研究对象从单一的主观或者客观维度,转变为主客观相互关联、作用的双重维度。从人们观察客观环境,以及客观环境构成要素对人们视觉及进一步感知的影响出发,从主观感知与客观环境两个维度对城市意象的形成过程及模式进行了探讨,总结归纳出主客观偏差视角下的城市意象的内在形成逻辑及关系。另一方面,本文根据城市意象形成过程中,主观感知与客观环境所具有的偏差特征,主客观偏差特征所反映出的环境构成要素与人们主观感知之间的作用关系,梳理并总结出了主客观偏差视角下的城市意象形成条件。另外,根据主观感知与客观环境在整体空间层面所显现出的结构性偏差特征,本文进一步归纳总结出了主客观偏差视角下的,包含意象感知核心、节点、廊道、圈层及盲区在内的意象结构五元素。最后,基于结论,对数字时代下,人们在城市感知与意象建构层面所显现出的虚实交互特征与主客观偏差进行了理论探讨。
展开
目录
序言
前言
1 内涵:城市意象的基本认识
1.1 城市意象的基本内涵
1.1.1 城市的意与象
1.1.2 城市意象的基本概念
1.2 经典城市意象理论的再认识
1.2.1 经典城市意象理论概述
1.2.2 经典城市意象理论的内容演进
1.2.3 经典城市意象理论的方法更迭
1.3 当代城市意象研究的范式
1.3.1 客观环境感知主导的意象研究
1.3.2 计算机科学理论驱动的意象研究
1.3.3 人工智能技术支持的意象研究
2 机理:主客观交互的意象形成理论模型
2.1 意象的基础:客观环境表征
2.1.1 客观环境的可意象性
2.1.2 街道作为主要感知的来源
2.1.3 基于街道的客观环境特征
2.1.4 基于街道的环境感知条件
2.2 意象的过程:环境初级感知
2.2.1 环境感知类型
2.2.2 环境感知内容
2.2.3 环境初级感知过程
2.3 意象的结果:主观环境感知
2.3.1 主客观交互的环境感知基础
2.3.2 主客观交互的环境感知特征
2.3.3 主客观交互的环境感知偏差
2.4 主客观交互偏差的意象感知模型
2.4.1 主客观偏差视角的意象感知模型
2.4.2 主客观偏差视角的意象研究逻辑
2.4.3 主客观偏差视角的意象研究方法
3 所见:智能解析的客观环境表征
3.1 智能视觉算法支持的客观环境表征解析方法
3.1.1 街道环境基础测度数据采集
3.1.2 街道环境量化测度方法
3.1.3 街道环境量化测度流程
3.2 客观环境表征测度标签构成
3.2.1 基于观察行为的环境构成要素测度标签
3.2.2 基于视觉刺激的环境表征形式测度标签
3.3 客观环境构成要素特征——以南京中心城区为例
3.3.1 街道环境构成要素统计特征
3.3.2 街道环境要素空间分布结构特征
3.4 客观环境表征形式特征——以南京中心城区为例
3.4.1 街道环境表征形式统计特征
3.4.2 街道环境表征形式空间分布结构特征
4 所感:主客观交互的环境初级感知
4.1 环境初级感知解析指标构成
4.1.1 基于客观观察的街道环境生理感知测度指标
4.1.2 基于主观感受的街道环境心理感知测度指标
4.1.3 街道环境初级感知测度参数设置
4.2 环境初级生理感知特征
4.2.1 主客观初级分异的街道环境安全性感知特征
4.2.2 主客观交互强化的街道环境景观性感知特征
4.3 环境初级心理感知特征
4.3.1 主客观交互进阶的街道环境色彩氛围感知特征
4.3.2 主客观交互影响的街道环境社交氛围感知特征
4.4 主客观交互的环境初级感知特征
4.4.1 视觉刺激到主观响应的主客观交互进阶感知特征
4.4.2 个体动机与需求驱动下的主客观交互偏差感知效应
5 所知:个体量化的主观环境认知
5.1 个体量化评价的主观环境认知解析方法
5.1.1 个体动机与需求导向的主观环境感知评价标签
5.1.2 基于街景数据的主观环境感知量化评价平台
5.1.3 主观环境感知量化评价平台支持下的主观环境感知解析流程
5.2 街道环境类型认知特征
5.2.1 主客观正向关联的环境类型感知态势
5.2.2 主客观偏差驱动的环境类型感知结构
5.3 街道场景氛围认知特征
5.3.1 负面评价主导的主观场景感知态势
5.3.2 个体需求和动机驱动下的主观场景感知结构
5.3.3 主观环境感知与客观环境要素的关联作用关系
5.4 需求与动机驱动下的主观环境认知特征
5.4.1 基于环境个性、结构及意蕴的主观感知进阶特征
5.4.2 需求与动机驱动下主观对客观环境信息的选择作用
6 交互:城市意象的形成模式
6.1 主客观偏差的意象形成模式
6.1.1 环境感知基础:客观环境要素序列与整合形式
6.1.2 环境初级感知:客观环境表征与主观基础需求
6.1.3 主观环境感知:客观环境内涵与主观认知理解
6.2 主客观交互的意象形成条件
6.2.1 客观环境要素对主观感知的驱动力
6.2.2 环境信息负载对主观感知的刺激度
6.2.3 感知个体对客观环境的主观判断力
6.3 主客观耦合的意象结构五元素
6.3.1 核心
6.3.2 节点
6.3.3 廊道
6.3.4 圈层
6.3.5 盲区
7 展望:数字化背景下的城市意象认知模式
7.1 城市意象的数字化认知特征
7.1.1 环境认知对象的数字化
7.1.2 个体认知行为的数字化
7.1.3 复杂城市环境的泛在意象认知
7.2 城市意象的数字化认知模式
7.2.1 意象认知构成及元素
7.2.2 意象认知的逻辑
结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