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骨折愈合的基本概念、形态学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发现与提出问题
一、骨折愈合面临的诸多问题
二、什么是骨折愈合机制
三、骨折愈合的两阶段理论
四、细胞种植的概念
五、理论医学时代的到来及思维方法的转变
第二节 骨再生的形态学基础
一、骨组织的细胞形态学
二、血管内皮细胞是组织损伤再生修复的感受器
三、长骨的微血管形态及骨折愈合的血供来源
第三节 骨再生的若干理论基础
一、骨骼适应机制与Wolff定律
二、骨痂生成反应与骨痂的分类
三、应力—血管生成—新骨生成的偶联效应与骨痂形成的超负荷原理
四、骨折愈合一元论及骨折愈合的延续原理
五、骨修复的放大效应与骨折愈合的效率原理
六、植骨愈合原理与人工骨
七、骨折愈合的终止原理与骨折的非坚固愈合状态
第二章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问题
第一节 历史人物的纪念
一、纪念Harold M.Frost教授
二、纪念徐莘香教授
三、对骨骼的痴迷梦想——纪念Urist教授
四、Ilizarov理论与技术的起源、发展与传播史
第二节 历史与争议
一、第三种骨折愈合方式:历史的逻辑演变
二、中国学者提出的弹性固定原则与Perren的弹性固定的区别
三、绝对稳定和相对稳定理论体系?我的质疑
四、从坚强内固定到生物学固定,历史的回归
第三节 秦泗河骨科自然重建理念
一、秦泗河骨科(肢体)自然重建理念
二、秦泗河骨科自然重建理念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效应
第四节 第六届世界肢体重建大会掠影
一、引领肢体重建医学新发展——第六届世界肢体重建大会
二、创伤与创伤后遗症-肢体重建艺术——记第六届世界肢体重建大会创伤与修复
第三章 思维的跨越和创新
第一节 骨折愈合理论的哲学思考
一、骨折愈合理论的哲学思维
二、骨折愈合的启动过程
三、骨钙调节因子的靶细胞
四、初始骨痂反应是否为唯心主义
五、骨再生没有偶然事件
第二节 医学量子学理论追踪溯源
一、生命科学中的量子化思维
二、广义量子概念的思考
三、医学量子学理论概论
四、2022年对量子概念再检索
第三节 骨再生模糊论与理论医学原理
一、骨再生模糊论
二、从骨折愈合论理论医学的萌芽
三、理论合理性的判断
第四章 对骨折愈合领域重要历史问题的理论探讨
第一节 骨折愈合的基本事件
一、骨折愈合概述
二、骨折固定的四维空间事件
三、发表“骨折固定的四维空间事件”一文过程中的学术交流
四、骨改建是否会导致骨质疏松的探讨
五、骨折血肿内为什么含有成骨因子?可以采集骨折血肿回注吗?
六、长骨骨干的增粗机制及其临床意义
第二节 骨折固定的应力遮挡效应
一、应力遮挡效应——寻找丢失的钥匙
二、锁定钢板的应力遮挡效应
三、钢板固定后骨折的非坚固愈合状态
第三节 骨不连的定义与骨折间隙的磨盘效应
一、骨不连的界定与分类治疗
二、骨折不愈合是否需要进行断端清理
三、骨折断端磨损性骨吸收的证据分析
四、骨折断端磨损性骨吸收证据分析的答疑
第五章 牵拉成骨的骨再生愈合原理
第一节 引言与历史回顾
一、引言
二、牵拉成骨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牵拉成骨的骨再生愈合原理
一、干细胞的来源及其在牵拉成骨骨再生过程中的核心地位
二、血管组织是应力和损伤信号的感受器,对启动骨再生发挥主导作用
三、骨组织本身提供了骨再生的种子
四、牵拉成骨需要延迟期的理论依据
五、牵拉期的病理变化与全方位成骨原理
六、固化期的病理变化——牵拉区的髓腔再通与再皮质化
七、骨改建在牵拉成骨机制中的作用
八、脉冲性力学刺激对牵拉成骨的重要性
第三节 牵拉成骨的X线表现与评估
一、牵拉区骨痂的密度分型
二、牵拉成骨骨痂的形态学分型
三、牵拉过慢导致的非均匀成骨现象
四、两种特殊的牵拉方式
第四节 牵拉成骨的技术细节与并发症
一、截骨与固定
二、延迟期的选择与注意事项
三、牵拉速度问题
四、固化期调控与外固定架拆除指征
五、牵拉成骨的年龄问题
六、骨搬运的若干问题
七、牵拉成骨的并发症
第五节 牵拉成骨临床病例解析
一、Abbott 1937年的牵拉成骨病例
二、胫骨远端骨关节缺损
三、股骨骨不连清创植骨直接牵拉延长
四、变加速快速牵拉成骨的理论推演及初步实验结果
五、成人低磷性佝偻病伊氏环架胫骨延长矫形的愈合现象
六、结束语
第六章 骨折愈合相关临床研究与讨论
第一节 骨折愈合的临床基础问题
一、骨折愈合的关键时期
二、腓骨,接骨与截骨的选择
三、腓骨截骨外固定架固定不植骨治疗胫骨骨不连
四、内固定物是否应该取出
五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