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离子型稀土资源概况
1.1.1 资源分布特点
1.1.2 开采工艺技术
1.1.3 开发利用状况
1.2 离子型稀土矿区地下水污染
1.2.1 稀土开采环境影响
1.2.2 地下水污染及危害
1.3 稀土矿区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
1.3.1 抽出处理技术
1.3.2 可渗透反应墙技术
1.3.3 原位化学修复技术
1.3.4 原位微生物修复技术
1.3.5 植物修复技术
1.3.6 原位阻隔技术
1.3.7 监测自然衰减技术
1.4 稀土矿区地下水污染修复问题与挑战
1.4.1 存在的现实问题
1.4.2 面临的技术挑战
第2章 矿区地质条件调查
2.1 调查概述
2.1.1 调查范围
2.1.2 调查目的
2.1.3 调查方法
2.1.4 调查成果
2.2 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
2.2.1 地层岩性
2.2.2 地质构造
2.3 水文地质条件
2.3.1 地下水类型
2.3.2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
2.3.3 地下水动态特征
2.3.4 包气带特征
2.3.5 地下水化学特征
2.3.6 地下水流模拟
2.4 工程地质条件
2.4.1 岩土层划分及力学性质
2.4.2 岩土工程地质评价
第3章 矿区地下水污染分析
3.1 区域环境质量现状
3.1.1 环境质量目标
3.1.2 环境质量现状
3.2 地下水污染来源
3.2.1 矿区内部污染源
3.2.2 矿区周边污染源
3.3 地下水污染状况
3.3.1 环境质量监测
3.3.2 地下水质量评价
3.3.3 地下水污染评价
3.4 地下水污染特征
3.4.1 平面分布特征
3.4.2 沿程分布特征
3.5 地下水污染成因
3.5.1 水-土相互作用分析
3.5.2 水文地球化学演化
3.5.3 水质多元统计分析
第4章 矿区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研究
4.1 污染修复目标
4.1.1 地下水污染状况
4.1.2 地下水修复目标
4.2 修复技术路线
4.2.1 修复技术筛选
4.2.2 修复技术研究路线
4.3 实验装置、材料与仪器
4.3.1 实验装置
4.3.2 实验材料
4.3.3 实验仪器
4.4 原位阻隔技术
4.4.1 抗压试验
4.4.2 压水试验
4.4.3 围井试验
4.5 原位注射反应带技术
4.5.1 批实验
4.5.2 柱实验
4.5.3 箱体实验
4.5.4 场地实验
4.6 可渗透反应墙技术
4.6.1 批实验
4.6.2 柱实验
4.6.3 箱体实验
4.7 植物修复技术
4.7.1 植物土培实验
4.7.2 生态沟模拟实验
4.7.3 场地垦栽实验
第5章 矿区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应用
5.1 试点工程设计
5.1.1 设计依据
5.1.2 设计方案
5.1.3 总体布局
5.2 试点工程施工
5.2.1 施工准备
5.2.2 工程施工
5.2.3 质量控制
5.3 试点工程运维
5.3.1 工程运维方案
5.3.2 工程运维实施
5.4 试点工程评估
5.4.1 跟踪评估方案
5.4.2 原位阻隔工程跟踪评估
5.4.3 原位注射反应带工程跟踪评估
5.4.4 可渗透反应墙工程跟踪评估
5.4.5 植物修复工程跟踪评估
5.4.6 修复技术参数优化调整
5.4.7 修复效果评估与模拟预测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模式总结
6.1.1 管理模式
6.1.2 技术模式
6.1.3 工程模式
6.2 研究展望
6.2.1 污染管控技术研究
6.2.2 绿色开采技术研究
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