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急救复苏技术
第一节 心肺复苏
第二节 电除颤技术
第三节 人工气道的建立与撤除
一、口咽通气道放置技术
二、鼻咽通气道放置技术
三、经口/鼻气管插管配合技术
四、气管插管拔除配合技术
五、气管切开配合技术
六、经皮扩张气管切开配合技术
七、气切套管撤除配合技术
第四节 液体复苏技术
一、中心静脉导管敷料更换技术
二、中心静脉导管接头更换技术
三、中心静脉导管冲管技术
四、中心静脉导管封管技术
五、输液泵使用技术
六、注射泵使用技术
七、密闭式静脉输血技术
八、加压输血技术
九、加温输液/血技术
第二章 重症监测技术
第一节 体温监测
第二节 心电监测
第三节 十二导联心电图采集技术
第四节 血流动力学监测
一、有创动脉压监测
二、无创血压监测
三、中心静脉压监测
四、肺动脉压监测
五、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
六、Swan-Ganz漂浮导管心排监测
七、MostCare血流动力学监测
第五节 氧合指标监测
一、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
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
三、动脉血气分析
四、胃肠黏膜pH监测
第六节 神经功能监测
一、瞳孔观察
二、意识障碍的评估
三、语言障碍的评估
四、运动功能的评估
五、感觉功能的评估
六、吞咽功能的评估
七、认知功能的评估
八、颅内压监测
第七节 腹内压监测技术
第八节 血糖监测
一、末梢血糖监测
二、动态血糖监测
第三章 重症支持技术
第一节 循环支持技术
一、临时起搏器应用技术
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技术
三、体外膜肺氧合技术
第二节 氧疗技术
一、鼻塞与面罩吸氧技术
二、高流量湿化氧疗技术
三、无创正压通气
四、机械通气
五、呼吸机撤离
第三节 气道净化技术
一、体位引流技术
二、胸部叩击排痰技术
三、高频胸壁振荡技术
四、振动排痰机使用技术
五、自体引流技术
六、开放式吸痰技术
七、密闭式吸痰技术
八、膨肺吸痰技术
九、手法辅助咳痰技术
十、主动循环呼吸技术
十一、机械吸-呼辅助技术
第四节 胃肠外营养输注系统护理
一、留置针应用
二、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技术
三、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维护技术
四、输液港穿刺和维护技术
第五节 胃肠内营养输注系统护理
一、经鼻胃管鼻饲技术
二、超声引导下鼻肠管置管技术
三、PEG/PEJ维护技术
四、胃残留量超声监测技术
五、肠内营养导管堵管再通技术
六、肠内营养泵应用技术
第六节 温度控制技术
一、血管内低温护理技术
二、控温毯控温技术
第七节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护
一、抗血栓弹力袜的应用技术
二、抗血栓泵的应用技术
第八节 血液净化技术
一、连续肾脏替代治疗应用技术
二、血液灌流技术
三、血浆置换技术
四、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技术
第九节 压力性损伤预防技术
一、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技术
二、气垫床使用技术
三、预防性皮肤护理技术
四、无创通气设备面部压力性损伤预防技术
五、俯卧位通气患者压力性损伤预防技术
第十节 镇静镇痛技术
一、镇痛泵应用技术
二、镇痛评估技术
三、镇静评估技术
四、脑电双频指数监护应用技术
第十一节 儿科重症特有技术
一、小儿心肺复苏
二、婴儿暖箱的使用
三、儿童Glasgow(改良版)评分
四、经鼻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
第十二节 中医重症支持技术
一、穴位贴敷技术
二、手指点穴技术
三、艾灸技术
四、耳穴贴压技术
五、刮痧技术
六、中药口腔护理技术
七、耳尖放血技术
八、中药热熨敷技术
九、中药溻渍技术
十、拔罐技术
十一、五音疗法
第四章 卧位与转运技术
第一节 卧位护理技术
一、仰卧位
二、侧卧位
三、俯卧位
四、俯卧位机械通气
五、半坐卧位
六、端坐卧位
七、约束带使用
第二节 转运技术
一、安全转运技术
二、过床易的应用技术
第五章 辅助诊疗技术
第一节 医护配合技术
一、腰椎穿刺
二、胸腔穿刺
三、胸腔闭式引流
四、支气管镜检查
五、腹腔穿刺
六、CT引导下腹腔引流
第二节 常用化验标本的留取技术
一、静脉采血技术
二、血培养标本留取技术
三、经动、静脉导管采血技术
四、保留导尿患者尿标本留取技术
五、人工气道患者痰培养留取技术
六、静脉导管穿刺点及导管尖端培养标本留取技术
第六章 运动与康复
第一节 骨科重症护理技术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