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论
1.1 研究起点
1.1.1 全球共识:应对气候变化与消除贫困是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
1.1.2 国家战略:构建气候适应性农村生计是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关键
1.1.3 地方行动:增强欠发达地区农户气候适应能力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所需
1.2 思路框架
1.3 主要创新
2 气候贫困的源起、认知与进展
2.1 理解气候变化:从科学到社会的综合视角
2.1.1 气候变化的认知演进
2.1.2 气候变化的概念探索
2.1.3 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2 气候贫困的内涵
2.2.1 贫困的演化:历史观点和当代理解
2.2.2 气候贫困内涵界定
2.3 气候贫困的形成机制
2.3.1 基于气候风险的分析
2.3.2 基于社会结构的分析
3 应对气候贫困的适应性生计分析框架
3.1 现代贫困治理中的生计思想
3.1.1 从涓滴效应到增长型再分配
3.1.2 结构调整与华盛顿共识的失败
3.1.3 生计思想兴起
3.2 多样化的生计分析框架
3.2.1 Oxfam生计框架
3.2.2 HLS生计框架
3.2.3 UNDP生计框架
3.2.4 DFID生计框架
3.2.5 生计框架对比总结
3.3 气候贫困与农户适应性生计:一个综合分析框架
3.3.1 适应性生计应对气候贫困的意义
3.3.2 气候贫困的脆弱性与生计适应性分析
3.3.3 综合分析框架说明
4 欠发达地区乡村气候贫困的现状与挑战
4.1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经济的影响
4.1.1 气候变化敏感和影响显著区域
4.1.2 气温变化
4.1.3 降水变化
4.1.4 气候灾害风险
4.1.5 气候变化综合风险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4.2 欠发达地区乡村气候贫困分布状况
4.2.1 欠发达地区界定
4.2.2 欠发达地区乡村气候贫困的区域分布
4.2.3 欠发达地区乡村气候贫困的人口分布
4.3 欠发达地区乡村气候贫困农户的生计环境
4.3.1 自然地理环境
4.3.2 经济社会环境
5 气候变化下欠发达地区乡村生计安全:基于社会脆弱性分析
5.1 气候变化下县域乡村社会脆弱性分析框架
5.1.1 社会脆弱性内涵界定
5.1.2 县域尺度测度框架构建
5.1.3 指标体系
5.2 研究区域、数据与方法
5.2.1 研究区域
5.2.2 数据来源
5.2.3 研究方法
5.3 欠发达地区县域乡村社会脆弱性测度
5.3.1 综合指数特征
5.3.2 分项指数特征
5.4 欠发达地区县域乡村气候暴露度分析
5.4.1 自然因子暴露度
5.4.2 人为因子暴露度
5.5 欠发达地区县域乡村气候敏感性分析
5.5.1 生态系统敏感性
5.5.2 社会系统敏感性
5.6 欠发达地区县域乡村气候适应能力分析
5.6.1 区域适应能力
5.6.2 个体适应能力
6 欠发达地区农户生计的气候适应能力分析
6.1 研究问题
6.2 理论框架
6.2.1 可持续生计理论
6.2.2 农户气候变化适应
6.2.3 研究框架
6.3 研究区域、数据与方法
6.3.1 研究区域概况
6.3.2 调查设计和数据收集
6.3.3 评估方法
6.4 欠发达地区农户生计资本的气候适应能力分析
6.4.1 自然资本
6.4.2 人力资本
6.4.3 金融资本
6.4.4 社会资本
6.4.5 物质资本
6.4.6 基于生计资本的气候适应能力评估
6.5 气候风险对欠发达地区农户生计适应能力的影响
6.5.1 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6.5.2 实证结果分析
6.6 欠发达地区农户生计策略的气候适应能力分析
6.6.1 生计策略类型识别
6.6.2 不同生计策略的气候适应能力
6.6.3 小结
7 应对气候贫困的生计发展实践: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为例
7.1 研究背景与问题
7.2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概况
7.2.1 自然地理环境
7.2.2 经济社会发展
7.3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过程
7.3.1 贫困总体状况
7.3.2 脱贫攻坚过程及成效
7.4 生计发展实践的田野呈现
7.4.1 调查设计与数据采集
7.4.2 样本基本情况
7.4.3 传统转向现代的生计模式
7.5 内外互动的生计发展机制
7.5.1 外部赋能的生计助推
7.5.2 内生驱动的生计选择
7.5.3 气候适应型生计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7.5.4 小结
8 总结与思考
8.1 乡村生计发展诉求与全球经验借鉴
8.1.1 本土生计发展诉求
8.1.2 适应气候变化的国际经验借鉴
8.2 欠发达地区乡村构建气候适应性生计的思考
8.2.1 生计适应目标
8.2.2 生计适应原则
8.2.3 生计适应促进计划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