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全球卫星互联网发展情况
1.1 卫星通信概述
1.1.1 传统卫星通信体制
1.1.2 卫星通信产业发展概况
1.2 国际卫星互联网发展进展
1.3 我国卫星互联网发展进展
1.4 国内外卫星互联网推进政策和产业布局
1.4.1 国外
1.4.2 国内
第2章 全球6G发展情况
2.1 6G发展愿景及特征
2.1.1 总体愿景
2.1.2 网络架构
2.1.3 典型特征
2.1.4 关键能力
2.2 全球6G总体发展现状
2.2.1 6G发展总体规划
2.2.2 国家和地区6G布局
第3章 卫星互联网与5G/6G融合发展应用
3.1 发展需求
3.2 应用场景
3.2.1 3个维度
3.2.2 一个需求
3.2.3 星地一体化
3.3 应用示例
3.3.1 eMBB类应用
3.3.2 mMTC类应用
3.4 业务场景
3.4.1 中继到站业务
3.4.2 数据回传及分发业务
3.4.3 动中通业务
3.4.4 混合多媒体业务
3.4.5 直连终端业务
3.5 系统和终端要求
3.6 融合发展方向
第4章 卫星互联网与5G/6G融合发展现状
4.1 标准化情况
4.1.1 ITU
4.1.2 3GPP
4.1.3 CCSA
4.1.4 ETSI
4.2 系统建设情况
4.2.1 Lynk公司
4.2.2 AST公司
4.2.3 Omnispace公司
4.3 业务开展及测试情况
第5章 3GPP NTN场景及架构
5.1 3GPP NTN场景分析
5.2 3GPP NTN的无线接入网架构
5.2.1 透明转发模式下的无线接入网架构
5.2.2 可再生模式下的无线接入网架构
5.2.3 基于双连接的无线接入网架构
第6章 架构和接口协议关键问题
6.1 注册更新和寻呼处理
6.1.1 用户可获得其地理位置信息
6.1.2 用户无法获得其地理位置信息
6.2 连接态移动性管理
6.2.1 概述
6.2.2 gNB内移动性管理
6.2.3 gNB间移动性管理
6.2.4 接口改变引发的移动性管理
6.3 传输层技术
6.3.1 NTN传输环节的特征
6.3.2 通过SRI传输F1接口信令
6.3.3 Xn接口对NTN的适用性
6.4 网络身份管理
6.5 用户位置
6.6 馈电链路切换
6.6.1 原则
6.6.2 程序
第7章 空口无线技术
7.1 移动性管理技术
7.1.1 卫星移动性管理面临的问题
7.1.2 优化小区选择 重选流程
7.1.3 缩短切换中断时间
7.1.4 提升切换的稳健性
7.2 同步技术
7.2.1 下行同步技术
7.2.2 上行同步技术
7.2.3 时频同步方案
7.3 时序优化增强技术
7.3.1 物理层时序优化增强
7.3.2 高层时序优化增强
7.4 HARQ
7.5 链路层和系统层评估
7.5.1 系统层仿真
7.5.2 链路层仿真
7.5.3 链路预算分析
7.5.4 多卫星模拟
第8章 空口协议设计
8.1 整体需求和关键问题
8.2 用户面增强技术
8.2.1 MAC
8.2.2 RLC
8.2.3 PDCP
8.3 控制面增强技术
8.3.1 闲置模式下的移动性增强技术
8.3.2 连接模式下的移动性增强技术
8.3.3 寻呼问题
8.3.4 NTN星历数据
第9章 卫星互联网测试进展
9.1 卫星互联网测试标准情况
9.2 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挑战及探索
9.2.1 毫米波波段器件特性
9.2.2 跳变波束技术的验证
9.2.3 星载放大器测试
9.2.4 测试环境构建及在轨试验验证
9.3 卫星互联网星地无线信道建模
9.3.1 大尺度衰落
9.3.2 小尺度衰落
9.3.3 目标用户无线衰落环境模拟
9.3.4 卫星及用户天线模型
第10章 卫星物联网发展情况分析
10.1 国外卫星物联网系统
10.2 国内卫星物联网系统
10.3 卫星物联网的发展现状分析
10.3.1 传统运营商发展布局分析
10.3.2 新兴初创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10.3.3 互联网企业卫星物联网布局分析
10.4 卫星物联网的发展趋势
10.5 卫星物联网的技术挑战与关键技术
10.5.1 卫星物联网的技术需求
10.5.2 卫星物联网技术挑战
10.5.3 卫星物联网空口适应性设计
10.5.4 海量物联接入技术
10.5.5 移动性管理关键技术
10.6 卫星物联网应用分析
10.6.1 卫星物联网的应用领域
10.6.2 卫星物联网的业务特点
10.7 发展展望和潜在技术
10.7.1 卫星互联网发展趋势与展望
10.7.2 卫星互联网潜在技术
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