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汾河平原大气环境形势分析
1.1 概况
1.1.1 自然地理条件
1.1.2 气象气候条件
1.2 大气污染特征
1.2.1 空气质量特征
1.2.2 污染物排放现状
2 汾河平原PM2.5和O3污染的来源研究
2.1 研究方法
2.1.1 模式系统介绍
2.1.2 研究区域
2.1.3 模式系统设置
2.2 空气质量模型系统的可靠性校验
2.2.1 汾河平原污染特征分析
2.2.2 空气质量模式系统的可靠性校验
2.3 汾河平原PM2.5和O3来源解析
2.3.1 PM2.5及组分的城市和区域贡献
2.3.2 汾河平原PM2.5源类别贡献
2.4 汾河平原消除重污染和空气质量达标减排路径研究
2.4.1 汾河平原减排情景设计
2.4.2 消除重污染目标下的减排路径
2.4.3 空气质量达标目标下的减排路径
3 汾河平原空气质量改善路线图研究
3.1 大气环境容量和超载率测算
3.1.1 规划环境容量
3.1.2 以PM2.5年均浓度达标为约束的年大气环境容量
3.1.3 大气环境容量超载评估
3.2 中长期空气质量改善目标研究
3.2.1 基于2035年基本建成美丽中国的全国空气质量目标预期
3.2.2 汾河平原中长期空气质量改善目标
3.3 分阶段大气污染减排情景研究
3.3.1 基准年现状分析
3.3.2 情景设计的原则
3.3.3 分阶段减排情景设计结果
3.4 不同情景的减排潜力分析
3.4.1 减排情景下主要部门的减排潜力
3.4.2 区域内各城市减排潜力分析
3.4.3 PM2.5污染改善潜力
4 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
4.1 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理论基础
4.1.1 空气流域理论
4.1.2 区域公共品理论
4.1.3 合作博弈的“囚徒困境”理论
4.1.4 合作博弈理论
4.2 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体制机制研究及实践进展
4.2.1 体制机制研究进展
4.2.2 我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实践进展
4.3 汾河平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4.3.1 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现状
4.3.2 区域大气联防联控存在的问题
4.4 汾河平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区域的划定
4.4.1 联防联控区域划定方法
4.4.2 区域空气质量的空间特征
4.4.3 区域污染物排放特征
4.4.4 联防联控区域划定结果
4.5 汾河平原联防联控体制机制框架
4.5.1 建立区域联防联控联席会议制度
4.5.2 统筹区域内重污染行业和过境交通布局优化调整
4.5.3 持续优化区域内产业结构
4.5.4 严格控制区域内煤炭消费总量
4.5.5 强化区域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
4.5.6 提升区域污染源监测监控能力
4.5.7 统一区域内决策执法尺度
4.5.8 统一考核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进展
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