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南京老城内河水系与物质空间形态关联解析/城市建筑形态设计研究论丛
0.00     定价 ¥ 11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76611762
  • 作      者:
    作者:刘华//韩冬青|责编:戴丽|总主编:韩冬青
  • 出 版 社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12-01
收藏
畅销推荐
内容介绍
本书基于城市设计视角,梳理和评析国内外城水互动方式,深入研究南京老城与内河互动演化特征,提出内河水系的多元价值导向,指出其在当代城市形态发展中的现实意义。在方法层面,本书聚焦于水系与城市其他形态要素之间的关联,并随着时间的演变观察关联的变化与延续,理解形态背后的动因。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尺度层级下,沿着“描述—解释—诠释”的基本路径读取滨河形态的特征;在技术层面,通过对内河的物质空间形态与滨河空间承载的人的行为活动的调查与比对,解读数据特征,呈现三个层级间的连续作用,揭示内河水系影响城市特色和活力的因素;在运用层面,对如何在三个层级有序互动中规划和建构价值多元的内河滨河空间提出建议,并通过多项城市设计实践中的思考与探索,展现内河及滨河空间作为城市设计要素的设计、管控与行动策略。 本书揭示了内河与城市形态之间的关联现象及其内涵,对滨河空间设计具有现实针对性,对南京老城的保护发展亦有所启示。
展开
目录
形态研究与形态设计(代序)
前言
第一章 导论
1.1 背景与问题
1.1.1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内河:从清晰到模糊,从独特到模式化
1.1.2 南京老城及其内河水系的样本价值:代表性与独特性
1.1.3 研究问题聚焦
1.2 对象与内涵
1.3 平台与方法:在城市形态学视角下研究城河关联
1.3.1 形态研究的三个维度:要素与结构、尺度层级、历时变化
1.3.2 滨河形态研究的相关理论方法
1.3.3 滨河形态研究的基本层级
第二章 城市滨河形态解析的基本架构
2.1 形态解析的三种取向
2.1.1 描述性分析
2.1.2 成因性分析
2.1.3 诠释性分析
2.2 滨河形态的解析维度与生成动因
2.2.1 空间维度
2.2.2 时间维度
2.2.3 形态动因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南京老城内河水系与老城形态的交互与演化
3.1 水系与老城形态的总体特征
3.1.1 南京山—水—城空间格局
3.2 水系与老城形态的分层解读
3.2.1 城市建设的地理背景
3.2.2 六朝时期
3.2.3 南唐时期
3.2.4 明朝初期
3.2.5 民国时期
3.2.6 新中国成立以来
3.3 叠合与比较
3.3.1 形态的叠合
3.3.2 构型原则比较
3.3.3 构型模式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南京老城滨河地段的形态结构与类型
4.1 滨河地段的总体特征
4.1.1 滨河地段的研究范围
4.1.2 老城形态分区与滨河地段的段落差异
4.1.3 滨河地段的要素构成
4.2 水系与滨河地段结构性要素的关联
4.2.1 结构性要素的分类与空间分布
4.2.2 水系与道路
4.2.3 水系与节点
4.2.4 水系与标志物
4.2.5 滨河地段的边界
4.3 水系与滨河地段填充性要素的关联
4.3.1 填充性要素的分类与取样
4.3.2 城南区域滨河地段
4.3.3 城中区域滨河地段
4.3.4 城东区域滨河地段
4.3.5 城北区域滨河地段
4.4 水系在滨河地段中的构型方式比较
4.4.1 水系与结构性元素的关联方式
4.4.2 水系与填充性元素的关联方式
4.4.3 水系与要素的关联对空间认知的影响——滨河区域的认知地图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南京老城的滨河空间与场所
5.1 滨河空间的总体特征
5.1.1 滨河空间的研究范围
5.1.2 滨河空间的物质要素与可能承载的公共活动
5.1.3 滨河空间要素的组合类型
5.2 主导类型的空间分布、形态构成与滨河活动
5.2.1 主导类型的空间分布
5.2.2 明清传统街巷 - 河房型
5.2.3 近代林荫大道型
5.2.4 新中国成立初期老城填充型
5.2.5 当代新城建设型
5.3 物质空间形态与滨河活动的关系
5.3.1 滨河活力区的分布
5.3.2 中观视野下的地段形态对滨河活动的影响
5.3.3 微观视野中的环境品质对滨河活动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时空维度下的城水关联
6.1 空间维度下的城水关联
6.1.1 三个尺度层级内水系的形态作用
6.1.2 三个尺度层级之间的相互作用
6.2 时间维度下的城水关联
6.2.1 关联方式的转型——推动形态变化的力量
6.2.2 关联方式的累积与并存——保持形态稳定的力量
第七章 设计实践
7.1 基本观念:城市内河作为多元价值的物质载体
7.2 老城滨河形态的保护与再生:特色的保护与传承
7.2.1 保护城河总体空间格局及水系结构完整性
7.2.2 强化水系与滨河地段结构性要素的关联
7.2.3 传承水系与地块格局的关联
7.2.4 重建水系与滨河建筑的关联
7.2.5 提升老城内河岸线公共性
7.3 新城滨河形态的设计:特色与活力
7.3.1 基于现状自然条件建立水系基本结构
7.3.2 基于气候适应性优化新城水系结构
7.3.3 强化水系与滨河地段形态要素的关联
7.3.4 提高滨河空间形态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图表来源
致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