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以太网概况
1.1 计算机网络出现的背景
1.2 网络规模的划分
第2章 网络基础知识
2.1 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
2.2 OSI参考模型
2.3 TCP/IP参考模型
2.4 TCP/IP通信模型和包结构
2.4.1 数据包首部
2.4.2 包结构
第3章 物理层
3.1 基础知识
3.2 双绞线
3.3 光纤
3.4 集线器
3.5 网桥(二层交换机)
3.6 4~7层交换机
3.7 网关
3.8 无线介质
第4章 数据链路
4.1 数据链路层的作用
4.2 MAC地址
4.3 链路类型
4.3.1 共享介质型网络
4.3.2 非共享介质型网络
4.4 环路检测技术
4.5 生成树协议STP
4.5.1 相关基本概念
4.5.2 STP原理
4.5.3 STP的配置
4.6 VLAN
4.6.1 什么是VLAN
4.6.2 VLAN的划分方法
4.6.3 VLAN通信原理
4.6.4 链路类型和接口类型
4.6.5 VLAN实施
4.7 以太网数据链路层协议
4.8 ATM
4.8.1 同步和异步
4.8.2 ATM与上层协议
第5章 网络层
5.1 网络层协议
5.2 路由
5.3 路由器
5.4 IP地址的分类
5.5 广播和多播
5.6 CIDR和VLSM
5.7 全局地址和私有地址
5.8 IP分割和重组处理
5.9 IPv4首部数据格式
5.10 IPv6首部数据格式
5.11 ARP
5.12 ICMP
5.13 DHCP
5.14 NAT
5.15 路由协议
5.15.1 路由控制
5.15.2 路由算法
5.15.3 RIP
5.15.4 OSPF
5.15.5 BGP
第6章 传输层
6.1 传输层概述
6.2 端口号
6.3 UDP
6.4 TCP
6.4.1 TCP头部格式
6.4.2 TCP数据报传输
6.5 UDP-Lite
6.6 SCTP
6.7 DCCP
第7章 组播
7.1 IP组播的基本概念
7.1.1 组播的优缺点
7.1.2 组播IP地址
7.1.3 组播MAC地址
7.2 组播路由协议
7.2.1 概述
7.2.2 组播分发树
7.2.3 组播路由协议分类
7.3 IGMP
7.3.1 IGMP简介及数据包类型
7.3.2 IGMP查询器
7.3.3 IGMPv3说明
7.4 IGMP配置及部署
第8章 应用层
8.1 远程访问应用:Telnet协议
8.2 远程访问应用:SSH协议
8.3 远程访问应用:DHCP协议
8.4 远程访问应用:DNS协议
8.5 远程访问应用:HTTP协议
8.6 远程访问应用:HTTPS协议
8.7 远程访问应用:SMTP协议
8.8 远程访问应用:POP3协议
第9章 交换机配置
9.1 华为交换机
9.2 基本配置
9.2.1 命令与视图
9.2.2 交换机堆叠
9.2.3 划分VLAN
9.2.4 端口类型配置
9.2.5 镜像接口配置
9.3 路由配置
9.4 组播配置
9.5 命令帮助
9.6 交换机状态查看
第10章 实战工具
10.1 eNSP
10.2 WireShark
第11章 实时以太网
11.1 现场总线和实时以太网
11.1.1 现场总线
11.1.2 以太网技术
11.1.3 实时以太网技术
11.2 PowerLink工作原理
11.2.1 PowerLink简介
11.2.2 PowerLink的物理层
11.2.3 PowerLink的数据链路层
11.2.4 PowerLink的功能和特点
第12章 无线局域网
12.1 无线LAN基础知识
12.2 无线LAN标准
12.3 无线LAN传输速率与覆盖范围要点
第13章 虚拟化和云
13.1 什么是虚拟机?
13.2 什么是容器?
第14章 其他网络
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