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序二
序三
前言
第1章 引论
1.1 引言
1.2 世界能源供应现状
1.3 中国能源需求预测
1.4 替代能源——核能
1.5 磁约束核聚变概况
1.6 惯性约束核聚变概况
第2章 磁约束核聚变概述
2.1 引言
2.2 核聚变基本原理
2.3 等离子体约束条件
2.4 等离子体约束与输运
2.5 等离子体不稳定性
2.6 等离子体加热
2.7 等离子体加料
2.8 托卡马克装置
2.9 托卡马克磁约束核聚变途径
2.10 聚变-裂变混合堆途径
2.11 其他磁约束核聚变途径
第3章 磁约束核聚变研究进展
3.1 引言
3.2 关键核聚变技术发展
3.3 核聚变研究前景展望
3.4 我国核聚变研究进展
3.5 我国核聚变研究前景展望
第4章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
4.1 ITER计划的背景
4.2 历史回顾
4.3 ITER的科学目标
4.4 ITER的工程目标
4.5 ITER的技术基础
4.6 ITER的屏蔽包层
4.7 ITER的偏滤器与孔栏
4.8 ITER的真空室
4.9 ITER的磁体系统
4.10 ITER的实验包层模块
4.11 ITER的材料问题
4.12 ITER的涉氚系统
4.13 ITER的场址选择
4.14 从ITER到聚变能商用化进程
第5章 聚变堆设计基础
5.1 引言
5.2 聚变堆设计回顾
5.3 聚变堆发展阶段
5.4 聚变堆设计流程
5.5 聚变堆第一壁
5.6 聚变堆真空室
5.7 聚变堆偏滤器
5.8 聚变堆包层
5.9 聚变堆屏蔽设计
5.10 聚变堆安全
5.11 聚变堆设计实例
第6章 聚变堆中子学理论与计算方法
6.1 引言
6.2 中子输运理论
6.3 稳态中子输运方程
6.4 计算方法
6.5 中子学计算程序
6.6 核数据与核截面
第7章 聚变堆包层设计
7.1 聚变堆包层概述
7.2 包层的设计要求
7.3 包层中子学设计
7.4 包层的关键性能与材料选择
7.5 聚变堆包层设计方案
7.6 中国ITER实验包层设计
7.7 中国DEMO包层设计
第8章 聚变堆材料
8.1 引言
8.2 聚变堆结构材料
8.3 聚变堆第一壁材料
8.4 聚变堆功能材料
8.5 聚变堆材料辐照效应
8.6 面向等离子体材料
8.7 液态金属实验回路
第9章 聚变堆辐射安全与环境
9.1 概述
9.2 放射性危害
9.3 氚的危害与防护
9.4 放射性废物
9.5 废物处置指标(WDR)
9.6 遥控维修指标(RMR)
9.7 运行安全与维护
9.8 ITER安全设计
第10章 聚变堆氚增殖与燃料循环
10.1 引言
10.2 氚增殖的限制
10.3 氚增殖剂与包层
10.4 燃料循环系统
10.5 “氚坑”与氚投料量
10.6 燃烧率与氚自持
10.7 氚密封与包容
第11章 聚变-裂变混合堆概论
11.1 引言
11.2 聚变-裂变混合堆
11.3 聚变能的发展预测
11.4 混合堆的发展预测
11.5 混合堆的类型
11.6 我国混合堆研究回顾
第12章 聚变-裂变混合堆物理基础
12.1 概述
12.2 聚变堆物理过程
12.3 氚增殖比
12.4 核燃料增殖反应
12.5 嬗变处置核废物
12.6 中子输运方程的求解
12.7 聚变驱动的放射性洁净核能系统
第13章 聚变-裂变混合堆设计示例
13.1 聚变-裂变混合堆概念设计
13.2 聚变实验增殖堆(FEB)设计
13.3 混合堆屏蔽计算
13.4 混合堆嬗变包层设计
13.5 国际混合堆研究
13.6 混合堆与快堆的比较
第14章 聚变-裂变混合堆环境与安全
14.1 引言
14.2 计算程序
14.3 放射性源项
14.4 潜在生物危害因子(BHP)
14.5 废物处置指标(WDR)
14.6 遥控维修指标(RMR)
14.7 钢系核素
第15章 先进聚变反应堆
15.1 先进聚变堆概念
15.2 D-T聚变反应
15.3 D-D聚变反应
15.4 D-3He聚变反应
15.5 3He-3He聚变反应
15.6 p-11B聚变反应
15.7 其他聚变反应
15.8 先进聚变堆前景
第16章 中子源及其应用
16.1 引言
16.2 体积中子源
16.3 体积中子源应用
16.4 国际聚变材料辐照实验装置(IFMIF)
16.5 GDT中子源
附录1 磁约束聚变堆放射性源项分析准则
F1.1 定义
F1.2 分析原则
F1.3 源项类型和分析范围
F1.4 分析要求
F1.5 分析方法及流程
附录2 高温超导加速推进聚变能商业化
F2.1 超导体概述
F2.2 高温超导体
F2.3 超导与核聚变
后记
展开